二十五年,梁君英一直坚守在大学英语基础课教学一线,以“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启迪智慧、温暖人心”育人理念,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从“我”到“我们”,她相信当老师,“应该手心朝上,托起年轻人的希望”。她喜欢“聆听学生的成长”,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养成与价值引领。从“亦师”到“亦友”,她认为师生是学术世界的双向奔赴,是相互学习、彼此成就的共同体,是“因为你,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她用心讲授语言之美与科学之美,鼓励“有你有我、教学相长”,鼓励“有梦有趣、无所畏惧”,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做一名温暖有爱的“陪伴者”。
自2002年9月以来,梁君英共开设本科生课程10门、研究生课程3门,累计教学工作量为7116学时,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为323.45学时,授课学生为5861人,已指导博士生8名、硕士生23名,已毕业的5名博士生有在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纽约大学等地执教或深造。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2018-2022),荣获浙江省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2014)、浙江省万名好党员(2018)、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宝钢优秀教师奖(2019)。
启迪智慧、温暖人心,做学生成才成长的“引路人”
梁君英以语言之美鼓励德性养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国家需求,也是她一直以来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二十五年,梁君英一直担任《大学英语》等本科教学,提出大学英语基础课学习,是学会用英文讲好
三个故事:一是自己的故事,二是专业的故事,三是中国的故事。讲好自己的故事,就是爱自己、发现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讲好专业的故事,就是了解专业所在学院的过去与现在,关注专业所在学科的世界前沿,探索未知、开拓创新;讲好中国的故事,就是学习并传播好中国的优秀文化、社会进步与文明进程。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CNS文章;和学生共同构建外交口译语料库;支持学生参与乌镇互联网大会、第十九届杭州亚洲运动会等语言服务。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成长,在探索创新中服务国家、拥抱世界、成就更好的自己。梁君英的教学成效显著、深受学生喜爱,荣获浙江省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2014)、宝钢优秀教师奖(2019)。
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做基础课创新的“追梦人”
梁君英将“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理念融入每一门课程设计、深入每一次课堂教学,用心发现并全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率先提出了《英语口译》通识课的“BEAM-A生态模型”及“学术创新、追求卓越”为导向的《浙江大学UPP课程(Understanding Publication & Presentation)》。
面向本科生的国际胜任力,梁君英提出了《英语口译》通识课的“BEAM-A生态模型”,系统构建以双语能力、百科知识与多元文化认知能力、态度与情绪管理能力、多任务管理与多学科融合能力、社会意识为核心,以“一二三四”多课堂融通为培养过程,面向国际胜任力的口译通识课生态模型,形成“科教融合”的本科课程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对《英语口译》课程有着广泛好评,认为:“《英语口译》不仅提升了英文水平,也培养了表达能力、演讲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让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用中文说‘我爱你中国’,用英文告诉全世界。这句关于课程理念的话,非常动人,也非常震撼”。《英语口译》先后入选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2019)、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梁君英也是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的负责人(2022)。
面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力与国际竞争力,在学校研究生院的指导下,联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张明方、欧阳宏伟、邢华斌、朱永群、高超、余倩、胡海岚七位专家学者,主持为全校研究生开设《浙江大学UPP课程》,面向国家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聚焦研究生的双语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学术报告能力、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了“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国际学术交流课程体系,实现从学术能力到国际竞争力的进阶,着力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该课程开设六年以来,收获学生的高度评价:“UPP课程,是浙大的学术幸福课”“因为这门课,我的心被点燃了一团追求卓越的火”“堂堂爆满、堂堂精彩、堂堂掌声与笑声交织”。该课程先后入选浙江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019)、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2023)。
知行合一、善作善成,做“强国建设、大外何为”的“耕耘者”
自2018年担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以来,在主任工作组的指导下,多次组织实施大规模的大学外语教育教学现状调研,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全国大学外语教师队伍的素养提升。一是以文化人,围绕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师素养、科教融合、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七大专题,主持开展了为期一年共12期的教师发展专题培训,共有1万多名高校教师注册参加了专题培训。二是数智赋能,依托“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平台,围绕“东西联动、共建共享”理念,启动大学英语教师专题培训,致力于提升教师的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信息素养和科研素养,共计有15万人次参与该系列培训。
【科研育人案例】梁君英一直聚焦语言、认知与文化如何交互这一科学问题,以语言特征与认知规律为切入点,结合计量分析、认知实验与数据建模,致力于研究语言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先后承担两项国家社科基金,是“浙江大学大数据+语言规律与认知创新团队”的负责人。梁君英以创新平台为基础,将科学研究实力转化为育人能力,引领学生探索语言规律与口译认知规律等前沿科学问题。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系、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系、荷兰马普所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心建立学生联合培养与学术交流平台。基于以上培养理念与路径,梁君英所指导的研究生大多都拥有了良好的科研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博士毕业生一:吕倩兮,201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口译类型的计量分析,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与浙江大学新星计划(2018),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18-2019);科研成果获浙江大学第六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2020年毕业后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博士毕业生二:刘益光,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认知与计算,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与浙江大学新星计划(2019),赴荷兰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开展合作研究(2019-2020);2021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之江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2023年入职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博士毕业生三:林雨萌,201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口译类型的计量分析,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与浙江大学新星计划(2021),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21-2022);科研成果获浙江大学第五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9),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3),并进入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拟推荐名单(2024)。2023年博士毕业后赴纽约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
面向新时代的教育三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梁君英表示基础课教学是“致广大而尽精微”。致广大,是心怀“国之大者”,是为国家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拔尖创新人才;尽精微,是开拓创新、落实落细,是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本书、培养好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