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永平奖教金候选人
王建安
教授
  • 推荐单位:医药学部
  • 来校年份:1983年9月
  • 所在单位:浙大二院
  • 王建安:追求真理 知识渊博
    推荐评语

           王建安教授在浙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9年,亲身耕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承担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多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并长期坚持亲自带学生每周出诊半天、手术两天,不定期开展临床教学查房,带领学生年均接诊患者千余人,开展介入手术3000余例;连续十年指导八年制本科生论文,累计人数约200人;每年为新进临床本科生做题为“人生的理想,理想的人生”、“我的医学人文观” 讲座,每年参与本科生约700人;每年指导参与浙江大学医学院本科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包含五年制、八年制、留学生),每年参与学生约200人;2004年至今,培养硕士研究生74名,博士研究生91名。他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编写双语教材、组织专业英语课程,率先探索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致力于营造具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人文培训氛围,推广以培养新3H (德、智、体美劳)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构建“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积极选派学生到国际顶级院校学习,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高层次学术品位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他曾获浙江省第二届师德先进个人、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浙江大学唐立新优秀学者奖、唐立新优秀学者奖、2020 年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基地负责人等荣誉奖项。

           王建安教授作为心血管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心血管病学学位点负责人,长期坚持在医疗科研教学第一线, 是一位德医双馨的教授、医生。他始终坚持以 “德”为先,以“育” 为本,并以身示范“仁心仁术”,是众多学生们的眼中的“明星导师”。予以积极推荐。

     

     

     
    主要事迹

    王建安,医学博士、教授,心血管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现任浙大二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担任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刊(JACC: Aisa)首任主编,欧洲CSI(心脏先天结构与瓣膜介入大会)共同主席,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3版全国高等学校长学制统编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王建安从医从教三十余年,始终亲身耕耘在医学教育第一线,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多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在丰富的育人实践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德”为先、以“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们立德立事的底气及胸怀广大的格局,是广大医学学子心中“教科书中的王老师”。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浙江省教学成果奖2项,荣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等奖项。

    坚持3H”导向,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head,知识,hand,技能, heart,仁心是王建安始终坚3H医师标准始终坚信,唯有将专业知识和品德素养相结合,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医生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建设适合中国医院特色的新3H(德、智、体美劳)卓越医学人才培育体系,主动探索教育改革新模式,构建 “三全育人新格局

    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方面,他主导推动以“见-实习医生制为核心的临床实践培养体系,通过TBL等小班互动授课,结合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等评估方法,实现“以床边为中心”替代“以授课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替代“以知识记忆和积累为中心”,“以多元化、重过程的评价新机制”代替“以单一化、重结果的评价机制”。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医院丰富的临床教学案例资源,深度整合信息技术,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开放、合作、共享的医学教育新范式,激发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探索“培训-考核-授权-再培训”螺旋式进阶的“阳光培训、阳光资质”模式,奠定医学生们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功底。

    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他首创“医学人文=良心+爱心”的理念,不遗余力地推行“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从制度建设、思政教育、医史教育、人文讲坛、志愿服务到医院文化建设、环境打造等各个环节,并带头讲党课、讲人文、讲故事,让医学人文精神像空气一样围绕在学生身边,实现“沉浸式教育”。他坚持品德是细致入微的修养。有一次,他在电梯里看到一位学生衣冠不整,专门花时间讨论衣着与职业尊严,直至学生诚心接受;他也曾因为看到学生对病人的冷淡而一再呼吁“关爱”在他不遗余力地带头监督下,学生们从衣着服饰到精神面貌、从服务态度到思维方式,都在悄然成长变化。

    坚持交叉融合,培养卓越创新后备医学科学家

    诊治大量病人的过程中,王建安接触的病人越多,了解病人的疾苦越透彻,就越能感受到医学的有限,唯有创新、再创新,丝毫不敢松懈。他把创新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围绕着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心力衰竭,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和富有成效的探索,尤其是针对心脏瓣膜疾病诊治中的“卡脖子”难题进行攻关,通过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成功研发国内首个可回收、可精准定位的经导管人工心脏瓣膜Venus A plus,形成国际首创的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杭州方案”,技术和产品辐射欧洲、南美、亚太47大医学中心及全国107家医学中心。

    作为学校最早一批“医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导师,王建安把这些攻坚克难的过程,也拓展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阵地。他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性、创新型大学的优势,遴选材料学、生物学等学员,带领他们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深度参与医学创新的全过程。在他手把手地教导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多项原创性成果陆续发表在JACCCirculationPNASCirculation ResearchAdvanced Science 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学生们也快速成长,成为相关领域内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坚持面向全球,培养视野开阔医学事业接班人

    随着我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国家战略科技的中力量,医学事业需要更多地突破metoo”,走向“mebetter”甚至“bestinclass”,形成强有力的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份危机感和责任感,深深地烙印在王建安宽严相济的教育全过程。他“严格”是有名的,是条例分明的纪律要求,雷打不动地坚持实验室签到、每日小结和阶段性总结,每周召开全英文读书报告会,每年主办两场国际性学术大会,以及常态化地全球大咖谈“心”论“健”,学生们在高浓度高要求的知识浸润里,不断积累,飞速成长。而他的“宽松”,是一种着眼长远、不拘小节的栽培。他始终认为,学好医学,方法和努力非常重要;但比这两者更重要的是态度和眼界。不论实验室有多忙,只要有机会,他每年都坚持选送他的博士生们到包括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迈阿密大学、肯塔基大学等等全球顶尖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进一步深造助力学生发展成长。2004年至今培养硕士研究生74名,博士研究生91其中绝大多数都曾被送出去学习

    王建安还始终不懈地探索国际化医学教学路径:撰写双语教材《美国医生查房规范与实例分析》,于2005年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深受广大医学生的欢迎;引进临床诊疗经典原版教材—“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Medical Therapeutics”,并组织团队进行全英文授课,开展多学科晨间大查房(Grand Round)、多学科联合小组(MDT)讨论对当前国际医学研究进展上的热点、难点、创新点,以多学科视角审视重症难病例,加大投入科研启蒙训练成立Journal Club2006年起,他组织《临床英语》《专业外语》Internal Medicine III等专业课程,帮助学生们能更好地借助于英语这门工具,培养高层次的学术品位,在医学的世界里走得更好更远,其中Internal Medicine III2020认定为国家级来华留学生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医院与美国毕业后教育委员会(ACGME)、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会联盟(FRCP)深度合作成为海外医师首选的大陆培训基地之一。

    坚持身正为范,当好广大学子医路前行的摆渡人

    尽管身兼数职,王建安仍坚持亲自带学生出门诊、手术,并且不定期开展临床教学查房,做好榜样示范和教育。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用最规范的诊疗方案造福于最广大百姓患者。他平均每年接诊患者千余人,开展介入手术数百余例。就这样手把手的带与教,学生们学习诊治技能的同时也学习着如何名真正的好医生。

    他的榜样作用,还源自知行合一的人格熏陶。每当从事医疗服务和教导时,他总是穿着白大褂打着西装领带他说这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已经内化为他的一种职业的自律和自豪,并且他还要把这种自律和自豪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学生们领会“做人的素质、做事的品质”。

    爱生如子,则为之计生远。不管多忙,王建安总会抽出时间深入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课题遇到瓶颈,他耐心指导;毕业找工作,他鼎力推荐;甚至生活遇到困难,他也都悉心相助。当学生术业有专时、能独挡一面时、能进退有度时,于他就是最好的回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王建安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努力,生动地诠释了为师之道。为良医,他时刻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誓言;为良师,他一路播撒下桃李满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