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永平奖教金候选人
盛晓明
教授
  • 推荐单位:人文学部
  • 来校年份:1985年7月
  • 所在单位:哲学学院(筹)
  • 盛晓明:做自己最喜欢的职业是幸福的
    推荐评语

    盛晓明教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7年,长期耕耘在教书育人一线,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积极向学生传授爱国、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开设了《当代科学哲学问题》、《哲学方法》、《科技哲学导论》等本科生课程和《自然辩证法概论》、《当代科学哲学》、《当代科学论问题》等研究生课程,近五年授课总学时达1136学时,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质量优秀,其中《当代科学哲学问题》课程为全校首批通识核心课程,2008年开课至今,选课人数超2000人次,受益面广、影响力大。他开设的《当代科技哲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使该课程的受益面和影响力由校内辐射到全国。盛晓明教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他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激励批判精神、陶冶道德情感为宗旨,授课结合现实、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曾获浙江省第六届高校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提名奖、浙江大学第一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校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盛晓明教授热爱教学、关心学生,深受学生喜爱。他在以德育人、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成效和教学影响力提升等方面贡献突出。特此推荐。 

    主要事迹

    盛晓明,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学者,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带头人。曾任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盛晓明教授深耕高等教育讲坛37载,视教育为自己的“天职”,始终秉持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培育学生的学识;学识的培育谋事在课堂,成事却在课外的教学理念。三尺杏坛,弦歌不辍,桃李之教,春风化雨。

    教书不只是职业,而且是“天职”

    1985年进浙大,迄今已有37年,在此期间,除了2年赴日本东京大学访学经历外,从未离开过教学一线。35年间,盛晓明教授的课程几乎涵盖了浙江大学所有的课程类型,包括全校理工博士生的公共政治课《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全校硕士生公共政治课《自然辩证法概论》、全校新生研讨课《西方思想的源与流》、全校通识核心课《当代科学哲学问题》,还有人文大类课《哲学问题》、本科生专业课《西方哲学史》和《科技哲学导论》,以及博士生专业课《当代科学论问题》,硕士生专业课《当代科学哲学》等等。多年来,盛晓明始终坚守在教学事业的第一线,对教学事业充满热情。偶尔空了一个短学期,就会忐忑,非常期待与学生分享自己研究心得。于他而言,教书不只是职业,而且是“天职”。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盛晓明师从苗力田先生苗先生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理念对他影响深远。在他看来,苗先生的授课具有很浓厚的古典学风格,往往通过溯源到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来讨论一种思想与观念。他总是提前精心备课,上课时也很少借助教辅手段,却能深入浅出地阐释说理,将其中内涵娓娓道来苗先生以为,教学成果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只要学生有所收获便很欣慰。这一教学风格和理念深深地影响了盛晓明。此后的几十年教书生涯中,他始终秉持着“教书主要不是传授知识,因为知识很快会过时,而是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学识,不至于人云亦云”的理念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上课具有个人风格,几乎不用课件,始终保持与学生的思考同步的课堂节奏。他始终认为,经过思考获得的知识才不容易忘却。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2001年,盛晓明任哲学系主任、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承担了艰巨的学科建设任务。几年间,盛晓明和哲学系的同事们一直奔波于高校同行之间,或外出参会,或召集各种类型的全国学术会议。几经努力,浙江大学哲学系2003年成功获批科技哲学博士点。在此基础上,2005年又成功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此后,盛晓明陆续开设了博士生专业课《当代科学论问题》,硕士生专业课《当代科学哲学导论》,指导博士毕业生共24人,硕士毕业生共31人。在他的带领下,浙大的科技哲学学科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到海外交流学习,其中仅盛晓明个人指导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已达16人次。

    2011年,作为学科带头人,盛晓明带领科技哲学团队共同努力,使科技哲学学科入选浙江省重点学科。同年9月,浙江大学以学科点或研究所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十大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以盛晓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成为全校人文学科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团队。

    多年来,盛晓明为国内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如2007届的博士毕业生孟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导);2008届的博士毕业生王华平,现为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哲学系主任,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2009届的博士毕业生陈海丹,现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2011届的博士毕业生王球,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导)等等。除此之外,他悉心指导学生王球论文获第十八届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论文一等奖,指导其博士论文获2012年第二届全国“洪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领导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盛晓明任人文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时,参与了全校通核课程的设计与建设。他本人开设的全校通核课《当代科学哲学问题》正是最早的一批试点课程之一。同时,一直致力于课程内容的改革与课程形式的创新,多年来从未间断《当代科学哲学问题》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打破了形式化的教学框架,其承载的诸多创新理念和教育革新多年来广受学生们的好评和同行赞誉。

    在课程内容方面,盛晓明认为原有的科学哲学主要涉及学院科学,然而二战后,科学活动的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诸如大科学和产业化科学。因此,他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知识生产现场,看看现实的科研活动与想象中的有多大差别,并能够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科研的失范、伦理治理风险等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案。他还在课程中设置实地调研环节,学生分小组进入实验室调研,并在课堂上汇报调研成果。这样一来,哲学也从原有的思辨走向实践,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中吸纳新的形式,从而使课堂变得更灵动,也更活跃。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课程以学生为本,以培养独立人格、激励批判精神、陶冶道德情感为旨归重新配置课程时间与空间:每周2课时课堂讲授,2课时分小班讨论,学生还需进行2课时以上的时间拓展阅读。这种模式变革对学生独立的思考与表达提出要求,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材料、论证观点,“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由know-what转向know-how鼓励学术多角度思考、勇于创新。基于这些重要的教学改革,盛晓明负责的“文史哲通识课程建设的精品化与公开化”的成果获得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培养服务“国之大者”的学生

    在承担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方面,从2001年到2014年,盛晓明担任全校理工博士生公共政治课《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主讲教师,每年开设2-3个班。作为科技哲学学科带头人,还承担了该课程的负责与协调工作。在课程开设之初,盛晓明强调这门课之所以要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教师来承担,是因为必须要将意识形态的培育落实到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理论训练中去。同时,他还担任了全校硕士生公共政治课《自然辩证法》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这门课面向全校所有的硕士研究生,有着很大的受益面。盛晓明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理解是不同于西方主流思想的,即科学的宗旨不止于认识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去改造世界因此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一种创新活动,一种生产力。以该思想为指导,我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在全国高校也具重要影响。

    2005年担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参与了人文学院大类招生的试点工作,设计、规划了若干门大类课程的基本结构承担了本科生大类课《哲学问题的教学。后来他也开设了新生研讨课《西方思想的源与流》。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盛晓明平均每年指导哲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1篇,近十年指导本科生SRTP项目12项,包括来自竺可桢学院学生的SRTP项目3项。

    一杯清咖,谈笑风生师生交流方式

    盛晓明平日最喜与学生交流,当然,学生也都喜欢向他请教问题,往往在课外所花的时间比课内还多。他时常引用哈贝马斯的概念说,学术讨论需要一个“交往空间”。为了给师生交流提供机会和场所,盛晓明曾经向校领导申请经费,精心地设计并建成了一间温馨的咖啡屋,成为学生和老师们会面交谈,举办小型研讨会的场所。一杯清咖,谈笑风生,别有一番人文学科的风韵和雅兴。

    此外,他还建立了一支由师生组成的周末登山队,经常组织登山活动。无论爬山途中还是休息时,经常可见师生之间的讨论,甚至大声争论。颇有轴心时代那种文人之交,百家争鸣的风采。这一传统一直保持至今。

    盛晓明的教学思想和授课风格长期得到业内同行的褒扬与赞赏。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说:“盛晓明教授的《当代科技哲学》是一门很有特色的课程。课程在理论上有深度,教师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而是主要引导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一些本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且在教学中还能紧密联系现实的科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反思精神。”

    清华大学吴彤教授说:“盛晓明教授的课,重点不在于传授哲学知识,而是试图引导学生以某种哲学眼光审视现实中的问题。其教学团队成员也多元化,其中既有科学哲学理论造诣高深的教授,也有擅长案例分析的专家,甚至还有从企业中聘请的高级技术人员,这就使得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的哲学课程,而是反思科学技术、面向现实问题的新式课程。”

    日本神户大学大学院王柯教授说:“盛晓明教授的授课方式非常生动,为了启发学生,让学生加深理解,他不仅直接讲授,而且还组织课堂谈论,并通过课后网上讨论等多种形式,与学生随时交流学习心得。对于很多问题他并不是急于做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习惯。我通过数次旁听观察到,盛晓明教授的讲课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推崇,因此在他对日本进行学术访问期间,我也邀请他在我的讲座上授课,也同样得到了日本大学生们的赞赏。我深深感受到,盛晓明教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者,同样不愧为一位名师。

    获得成果与荣誉

    教学奖:

    1.“基于‘博雅专精,明体达用’理念,构建按大类培养人文学人才的新模式”,2009年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2.“文史哲通识课程建设的精品化与公开化”,2014年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3.《当代科技哲学》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荣誉称号:

    1.浙江省高等教学名师奖,2010年;

    2. 浙江大学第一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2011年(负责人);

    2.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14年;

    3.浙江大学优秀教师,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