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永平奖教金候选人
邱利民
教授
  • 推荐单位:工学部
  • 来校年份:1997年6月
  • 所在单位:能源工程学院
  • 邱利民:学不厌 教不倦
    推荐评语

     邱利民教授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他“学不厌、教不倦”,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他聚焦学生成长,主动探索课堂内外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他立足家国情怀,凝心聚力,引导学生直面挑战,锻造过硬本领,提升全球竞争力。他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勇气和担当,始终奋战在育人第一线,从能源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到竺可桢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再到求是学院本科新生培养,在传承中持续创新,用无私的爱,帮助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全面提升,数万名学生受益。他先后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浙江省“最美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浙江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省级优秀教师”等重要荣誉。邱利民教授勇于探索新思想、开拓新实践,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成果丰硕,已在校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引领示范作用。

    工学部评审委员会一致推荐邱利民教授为2022年浙江大学永平奖教金候选人。 

     

    主要事迹

    学不厌、教不倦

    邱利民是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的教授,也是浙江大学求是学院院长,还曾担任过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在学术上,邱利民一直跟“低温”打交道,但面对学生,他捧出的是一颗赤诚滚烫的心,20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光和热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

    “低温”走来,将育人热忱洒满校园

    1997年,邱利民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他最初的理想是成为和竺可桢老校长一样学贯中西、献身国家的教育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选择从实处入手,做一名好老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启迪他们的人生。

    邱利民的实战地之一就是课堂。《低温原理》是一门面向能源学院大三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作为主讲老师,他一讲就是20年。课程不仅深受学生好评,也荣获了“浙江大学优质教学奖”。

    教育始于课堂,成于笃行。邱利民希望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方法再到思想的全方面提升。他从2009年起给学生布置 “六个一”寒假作业:精读一本好书;观看一部政论专题片;拜访家乡一位家庭困难人员;深入走访家乡至少一家单位或企业;代老师向父母问一声“新年好”……他引导学生积极而正确地思考,乐观而坚定地行动,拓宽视野,融入社会,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这份作业随着邱利民育人岗位的调整,从能源学院延伸到了竺可桢学院,又覆盖到了求是学院每年五千余名大一新生。育人任务愈发艰巨、责任愈发重大,但他从“低温”中滋养的育人情怀却始终炽热。这是一段蜿蜒前进的旅程,与大学期间他重走的浙大西迁路不谋而合,他的身边是更新鲜的面孔和更鲜活的血液,他的脚步依旧清晰坚定,带领学生锚定人生的志向与目标。

    “父爱”出发,送上学术“嫁妆五件套”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大求是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奖学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邱利民的科研履历光鲜,但在学生们的眼里,他却更像是一位“操碎了心”的“老父亲”,会把学生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

    在邱利民心目中,大学里的科研首先是为育人服务的,帮助学生们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用心育人,以自己的渊博学识、经验教训为学生点起引路明灯。1999年,邱利民成为国内首位获得卡尔林德奖(Carl von Linde Award)的中国学者,这是国际制冷学会授予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十六年过去,植晓琴博士也被授予了同一奖项,她读研期间的导师正是邱利民。在学术上传承,在育人上同行,目前已在能源学院工作的植晓琴也在恩师的潜移默化下,立志献身国家的教育事业。

    他融爱于行,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学术平台。邱利民不仅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科研硬件资源,还长期邀请多位低温领域顶级专家来访问交流,使大家掌握本领域最新进展,追踪学科国际前沿。同时,他2008年起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合作办起暑期学校(ZJU-UW Summer School),积极联系国际领军企业捐助设立“低温图书角”,为更多国内同行与学生开展低温教学与科研提供便利资源。

    他润物无声,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邱利民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提高学生伴随终身的写作能力,并为此精心准备了“学术嫁妆五件套”——信息素养培训、面向对象写作、专利写作方法、CFD 模拟方法和PPT 实战训练,希望学生在毕业前,能掌握这些终生受用的科研方法和本领。“写作是伴随终身的重要能力。也许有人会说,这不需要大学老师来教。但既然是学生的实际需求,我就愿意花心思去做。”邱利民说。2017年,博士生包士然获国际低温工程会议唯一的优秀学生论文奖,千里之行、扎实起步。

    邱利民认为,教育是一项长功远利的事业,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从教至今,邱利民已经培养了100多位研究生,其中有好几位在30岁出头就当上了首席科学家。

    “创新”入手,做学生的心灵好朋友

    2017年,邱利民任职求是学院院长,用赤忱情积极创新低年级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在稳定而持续的革新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努力做学生的心灵好朋友。

    邱利民把育人工作比作一场“马拉松”,是一场他擅长和喜欢的、需要长期坚持的持久战

    育人“马拉松”需要看高看远,心怀目标方能行稳致远。邱利民认为求是学院的重要职责就是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更广阔的视野。那些能影响他人,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学生才是他心中理想的求是学子。他开设“求是通识讲堂”,帮助求是学院的学生见识世界各地的“大牛”,为他们创造登高望远、与优秀为伍的机会。在他的倡导和牵头组织下,国内首个本科学生“专业节”和“生涯规划节”应运而生。通过大型专业博览会,开拓学生专业选择的视野和格局,并用生涯规划帮助低年级学生尽早明确目标,用正确的方法行动。

    育人“马拉松”需要专业支持,优化跑姿方能提高配速。通过让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基础课程,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便让知识融会贯通邱利民强调过程育人,持续完善国内首创的新生养成教育MOOC,送给每位新生一款定制版大学学习生活“导航仪”;组织创建《浙江大学新生家长MOOC》、《新生辅导员MOOC》,助力求是学子良好人格的养成;潜心开发《时间管理-方法、原则与实践》等系列讲座,让四万多名学生不仅学有所得,更学有所法、终生受益

    育人“马拉松”需要人文关切,适时沉淀方能进而有为。他乐于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始终以朋友之姿解答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疑惑,来到求是学院工作后不久就开始在公众号上连载“院长家书”,以互联网专栏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给学生,希望为学生成长提供“维他命”“毕业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后,真正值得骄傲的,也许不再是当年的学习成绩,而是我们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提升。”院长家书中平实亲切的文字中蕴涵着隽永深刻的情感,启发学生们跳出单一的评价标准,点燃学生追求卓越的火种。

    “学不厌、教不倦”。邱利民以“真”行事,踏实求是、持续创新;以“情”行事,用心陪伴、助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