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永平奖教金候选人
李晓彤
教授
  • 推荐单位:信息学部
  • 来校年份:1991年10月
  • 所在单位: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晓彤:天下万事学生第一
    推荐评语

    李晓彤教授从教31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近五年授课976学时,主讲《应用光学》、《光基科技与人类文明》、《数码摄影技术》等本科生课程和《光学系统设计》研究生课程。其中《应用光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浙江省一流课程和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被评为浙江省“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特等奖,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选课人数超13500人,被17所大学使用;出版的教材《几何光学.像差.光学设计》入选“十一五”国家级国家规划,并获评“十二五”浙江省高校优秀教材;承担多项教改项目,积极参加公共服务,荣获历次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并获评浙江大学唐立新教学名师奖、首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新生之友等荣誉称号。李晓彤教授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充实自身,提升教学能力,完成了13门综合交叉课程的学习,涵盖了科技、教育、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

    李晓彤教授本着“平等、尊重、合作、探求、开放、共享、科学、人文”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工程素质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升为导向致力于教学改革,根据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特点,通过开发线上测试题库、趣味练习、微视频制作、科研模式等教学手段,以及自学演讲、作业互评、翻转课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将技术类课程与历史未来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李晓彤教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诚恳的态度、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牢记教学初心,不忘育人使命。特此推荐!

     



    主要事迹

    李晓彤教授自1991年在浙大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已在教学一线工作近31年,先后教了10余门课,近两年教授了本科生课《应用光学》、《光学系统设计》、《光基科技与人类文明》、《数码摄影技术》和研究生学位课《光学系统设计》。

    教学理念及其实践

    李晓彤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平等、尊重、合作、探求、开放、共享、科学、人文”。

    (一)平等、尊重:即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盗火》书中马克思说:“只有爱才能交换爱,只有信任才能交换信任。”学生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生命。纪伯伦说:“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这种平等与尊重主要体现在:一是相信每个学生搞好学习的本心,有困难的学生必有各自的原因,教师要尽力帮助同学。她在课上都反复强调有困难随时交流讨论,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二是尊重学生知情权。时间来得及的,如《应用光学》和短学期《光学系统设计》课程都在正式登入成绩前先让学生校对,这一做法在课程进驻“学在浙大”前已实施多年。她曾利用flash编程录入成绩,让学生输入密码查看各部分成绩和总评,有问题的向教师提出,教师会详细解释,有错即改。2014年,2013年度浙江大学优秀新生之友。

    (二)合作、探求:她把一门课的教学看成是师生合作、同伴合作探求真知的过程,课程组成员在《应用光学》课程中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自学演讲的环节,包括每组自学一部分章节,然后给全班演讲,之后做一小测试,全班的各部分得分率和演讲这部分内容的小组成绩挂钩。在短学期课《光学系统设计》中引入科研模式,每个小组合作开发一个光路计算程序,各自完成光学系统的设计并挑选其一作为小组成果,完成答辩,这些都让学生体会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合作探求真知的过程中建立了友谊,还学会了与人相处、平衡意见,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应用光学》课程2006年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获得浙江大学优质教学一等奖。

    (三)开放、共享:这是一种信息时代的精神,也是学生今后在全球化环境下发展的一种能力,是消除信息鸿沟的通道,也是交叉创新的途径。《应用光学》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也是若干高校的课程资源提供方,课程全部资源先后上线了不同的网站,现已在中国大学MOOC开到第6期,选课人数超过13500人,还被一些企业用来培训员工。她和课程组《应用光学》和《光基科技与人类文明》中都把分组讨论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把交流与分享能力培养作为信息时代教学目标。其中通识核心课的分组要求尽可能在一个组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力求跳出自己专业的思维局限。2021年,《应用光学》教学案例获得2020年度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案例特等奖。

    (四)科学、人文: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体现科学发展进程,体现人文精神。科学史家萨顿说:“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总是使文明进步,但技术人员却应追求文明的进步,否则总有一天文明会反对自己。”她在讲授主要原理的同时都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家;对于每一种技术,也注意阐述它对文明进步的作用,例如从全反射谈到光纤、到互联网和信息公开,从望远镜谈到航海和宇宙观的更新,伽利略对日心说的支持,从摄影系统谈到历史记忆等。这些做法将冷冰冰技术课程结合到历史与未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应用光学》是李晓彤老师教授时间最长的一门课,其教学改革具有代表性。李晓彤老师和课程组持续开展了以工程素质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教学改革,2014年以来的特色是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她制作了大量的动画,设计了随机趣味练习的融会贯通的讨论题,有的可以从春学期延续到夏学期。她还开发了线上测试题库,根据学生的常见错误设计答案,学生认为“处处有陷阱”,能帮助自己发现问题

     

    1 一个教学动画截图

    《应用光学》是较早实施在线提交作业和作业互评的课程,使用学院课程网站进行教学时,曾自编软件对学生作业进行匹配,提高了学生作业的质量。她理解信息时代学生的特点,教学中利用手机和群进行讨论和答疑,营造了学习气氛,体现了交流共享的精神。此外,还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开展学生自觉演讲、测试和互评,以翻转课堂实现师生角色互换,让课堂成为交流的平台,并检验自主学习的成果。

     

    2 翻转课堂上学生在演讲

    她在所教的各门课中都注重过程评价,形成了综合性的学习评价体系,包括期末期中考试、实验、作业与互评、讨论与小组任务、在线测试等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教书时间长了,李晓彤老师担心自己会不会离学生的想法远了为了找回做学生的感觉,理解学生的想法,她近十余年一直在学习,共学了13门综合交叉课和3门MOOC,内容涵盖科技、教育、人文、历史,体会了不同学科的思维,拓展了知识结构,思考了科技工作对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影响,联合3位教师共同开设了《光基科技与人类文明》,试图实现从历史到未来、从日常生活到宇宙空间的时空旅行,展现科学技术与文明进步的互动。该课程现已成为通识核心课程,编写中的教材入选了科学出版社十四五规划。2021年,《应用光学》被认定为浙江省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993-2020年期间,获得历次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2002年,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浙江省优秀奖。

    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李晓彤教师教过的课程包括程序设计、计算数学、物理基础和光学,这种结合促进了科研,使她和团队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中,引入二叉树和多叉树结构进行光线追迹和光学分析,培养的研究生也在这些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锻炼和提升了科研能力。他们参与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项目所关联的国家大型工程。培养的毕业生包括企业高管、技术总监、部门负责人、大学教授等。

    她的科研也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教学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她在《应用光学》教学中,结合内容介绍前沿问题或知识在科研与生产上的应用;在研究生课《光学系统设计》教学中展示光学设计的创造过程。科研也为教材更新提供了素材,她在《几何光学.像差.光学设计》教材2007年第二版中写入了科研中得出的含衍射面的折反射定律一般矢量形式,而哈佛大学团队是在2011年发表的论文中从另一途径给出了在一定条件下的标量形式。2020年,她在第四版教材中将该矢量形式推导写入了第一章。2017年主编的教材《几何光学.像差.光学设计》获评十二五浙江省高校优秀教材。

     

    3 主编的教材

    当教学和科研在时间上出现矛盾时,她以“天下万事,学生为重”作为时间管理的第一原则,曾选择乘坐夜间航班到重庆,再转6:30的航班到昆明,赶上9点的会议,只为了不耽误出发那天晚上的三节课。这便是处理教学和科研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曾获,浙江大学唐立新教学名师奖(2018年);浙江大学首届“我心目中的好教师” (1997年),1995-1996年度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

     

    成果推广和影响力

    李晓彤老师经常参加国内外教学交流,曾作为资源提供方主讲教师赴多所大学授课,并和师生交流。2016SPIE美国圣迭戈会议上宣读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论文,2017年和2019年分别在光学教育国际会议上宣读了教学论文,20219月在光学大会的光学教育分会场作了光学通识教育的邀请报告,这些都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已有其他学校教师也希望开设光学通识课程,扩大了本学科在教学上的影响力。

     

    4 国内外教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