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组长、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指南编制专家、教育部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类专业教指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科执行主编。
他在为国家贡献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规划中勇于担当人才培养创新载体建设重任。不仅矢志构建“教材、课程和平台”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践行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使命初心,并且将热情投入科学普及以彰显高校教师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一位高校教师的担当与责任。
勇担人才培养创新载体建设重任
从2015年7月至今,吴飞一直作为项目联系人参与潘云鹤院士负责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作为编制组核心专家,参与撰写国务院于2017年7月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作为编制专家组组长,主持编写2018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担任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组长以及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指南编制专家,推动人工智能战略规划的落地。在为国家贡献人工智能战略规划同时,吴飞积极投入参与学校人工智能培养的创新载体建设。2018年7月,组织学校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论证和申报工作。2019年4月,浙江大学被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35所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高校。2018年6月,在研究生院领导下,组织撰写《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论证报告,向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70届全体委员会汇报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设置方案。2019年5月浙江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置全国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
图1 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二期)阶段成果汇报会
图2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设置论证(2018年6月)
矢志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教材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课程是教材的教学育人实践载体,平台则是将教材和课程的增效手段,吴飞以“三位一体”方式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教材是国家事权,体现了教育思想、理念和内容。2018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组织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潘云鹤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郑南宁院士、高文院士、吴澄院士、陈纯院士和林金安副总编辑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吴飞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联合秘书长。“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计划出版理论教材24本和实践教材10本,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形成全覆盖。吴飞编写了系列教材中《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这一教材,于2020年3月出版。目前,正在负责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人工智能引论》课程,拟于2023年年底在“101 计划”中出版《人工智能引论》教材。
课程是教材的实践,是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吴飞于2018年11月在中国大学MOOC建设了在线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该课程于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课程目前开设8次、共15万人选课学习。学校宣传部于2021年11月将该线上课程在学习强国发布,截止4月9日一共有135万次点播量。
平台是育人育才的增效手段。平台可推动教育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转变。为此,吴飞分别搭建了智海实训平台、虚拟教研室平台和AI+X微专业平台来增效人才培养。为了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践能力,2020年7月组织研制和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开放平台---智海”,潘云鹤院士为该平台题词“人工智能、教育先行;产学协作、引领创新”,并且寓之“有智之能,方可驱动时代变革;有海之容,便可赋能万物更新”内涵。智海平台现被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支持”,正建设产教融合大规模人工智能生态社区;为了加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吴飞负责了2021年4月由“华五首倡、六校联合、企业参与”的AI+X微专业,以课程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的形式,向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300名非信息类学生讲授人工智能体系化知识、赋能学科交叉;为探索“智能+”时代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模式,吴飞主持了教育部 “AI+X ”微专业教学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引论”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两个“虚拟教研室”项目,创新AI+X教研形态、共建优质资源、组织学科交叉下师资培训。
图3 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发布(2020年7月)
图4 “华五首倡、六校联合、企业参与”的AI+X微专业发布(2021年1月)
践行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使命初心
自2002年8月留校以来先后担任计算机学院2002年秋博和2003年德育导师、竺可桢学院2013级求是科学班班主任、云峰学园2017级工科试验班(信息大类)1721班班主任,目前正在担任2021级图灵班班主任。担任博士生德育导师的班级中涌现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优秀代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的班级中一批优秀学子在国内外一流高校和企业成长成才。其本人先后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9年度)、教育部 “拔尖计划”十周年荣誉奖项“优秀导师奖”(2019年),入选首届“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2018年),荣获浙江大学优秀先进工作者(2007年度、2012年度)、浙江大学优秀教师(2003年度,2007年度)、浙江大学优秀德育导师(2003年度、2005年度)和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2020年)等荣誉。
图5 2021级图灵班班会(2021年9月)
投身社会服务 弘扬科学精神
大学是引领社会风尚和先进文化的社会组织,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是一个重要方面。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为加强中学生人工智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受浙江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教研室委托,吴飞主编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人工智能初步》(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这一教材在浙江全省以及北京、辽宁、山东、山西等10个省份地区,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为向非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介绍人工智能,2022年1月吴飞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数字有声科普读物《走进人工智能》,在喜马拉雅等平台发布。《走进人工智能》用150分钟时间,全面科普人工智能历史发展脉络、技术手段形态、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该数字科普读物目前已有10万余听播次数。
为给航天事业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从2019年开始,吴飞负责了由航天科技集团组织的思源联盟“灰犀牛”智能技术特训班培训工作,为来自航天、航空、船海的重点单位人员提供脱产学习培训。连续三年培养了260多名航天科技人员。中国航天事业开创者之一张履谦院士于2020年7月为“灰犀牛”智能技术特训班题词“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人类社会进步”。
图6 浙江省普通高中人工智能教学试点及研训活动(2020年1月)
图7 人工智能所成员合影(2018年6月)
1978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成立,在建系方案中明确将“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出新型计算机”作为第一个研究方向。1978年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启了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方向研究。1982年7月30日,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室成立,1987年人工智能研究室升格为人工智能研究所。作为何志均先生、潘云鹤院士和庄越挺教授之后的第四任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时代背景中,正为进一步提升浙江大学人工智能领域教育教学水平和夯实优势而努力进取。
吴飞教授从教20年来,始终坚守教学科研第一线,担任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组长和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指南编制专家,在为国家贡献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规划的同时,勇于担当学校人才培养创新载体建设重任,参与申报并成功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和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负责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 计划”)《人工智能引论》课程建设,主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教育部 “AI+X”微专业以及“人工智能引论”课程两个虚拟教研室等项目,出版《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教材,教材所对应慕课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目前有15万余人在线选课学习,课程视频发布在学习强国,获135万次点播量。负责“华五首倡、六校联合、企业参与” AI+X微专业,研制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平台“智海”列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担任竺可桢学院求是科学班、图灵班等班主任和研究生德育导师,先后获教育部“拔尖计划”十周年荣誉奖项“优秀导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入选首届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荣获浙江大学优秀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导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指导学生获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吴飞教授热情投入科学普及以彰显高校教师社会责任,主编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人工智能初步》,教材在浙江全省以及北京、山东、湖南、湖北等10个省份地区使用,对全省和其他省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培训;出版数字有声科普读物《走进人工智能》并在喜马拉雅等平台发布,听播次数逾10万。
吴飞教授以“厚基础、促交叉、强应用”教学理念,构建了“教材建设、课程共享和平台增效”三位一体教学手段,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深耕人工智能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特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