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教学贡献提名奖
彭列平
思政讲师
  • 推荐单位:学工部门
  • 来校年份:1997年
  • 所在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彭列平:言传身教 让学生“有温度”
    推荐评语
    彭列平同志23年坚守立德树人一线,以生为本、全心育人。她从一名年轻辅导员成长为学院主要领导,几十年如一日,点对点关心、呵护、帮助所能接触到的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深受学生信任和敬爱。自1997年参加新生军训以来,她视每一次军训为灵魂与身体的深刻洗礼,至今仍每年主动申请带训,是军训二团最受师生喜爱的“彭政委”。工作中她是解决疑难杂症的“彭专家”,长期担任班主任、德育导师、新生之友,无论是思政线还是教学线,只要碰到与学生相关的棘手问题,她总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生活中她是无微不至的“大家长”,她记得身边每个人的生日,每当师生遇到困难,总会主动帮助,在解决实际困难中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彭列平同志兢兢业业、不求回报,全身心投入工作,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在育人的第一线勤耕不辍。
    特此推荐彭列平同志参评浙江大学永平奖教金。
    主要事迹
    言传身教,让学生“有温度”
     
    1997年是浙江大学百年校庆的年份,也是彭列平从求是园毕业,正式成为“彭老师”的第一年。23年间,彭列平一直坚守在立德树人的第一线,在求是园历练、成长,视线从未离开过学生,工作从未脱离过学生,是大家口中的“彭专家”“彭指导”“大家长”,是许许多多浙大学子求学记忆中一束温暖的光。她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她坚定的育人理想:言传身教,培养有“温度”的人。
    行走的“百宝箱”:有硬件,更有软件
    熟悉彭列平的人都知道,她总是一个厚重的双肩包不离身——这可是一个行走的“百宝箱”——里面纸巾、创可贴、雨伞、止痛药、消毒水、小零食等物品一应俱全。
    彭列平从做辅导员时就养成习惯:每天上午出门前整理补充“百宝箱”里的物资,一旦发现身边人有需求,她就迅速打开“百宝箱”摸索,“不管是同事、学生,还是保安、物业,她对待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及时、周到、温暖。”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单珏慧说。
    温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里。学生需要跨校区取送材料,彭列平代为将需要签字盖章的材料带回;一旦同学生病,她第一时间赶去探望,甚至自掏腰包为学生提供帮助。有时见到她忙碌地进出各个科室,很可能就因为某个毕业的校友需要补充一份材料……
    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彭老师”。计算机学院大约有3000名在校学生,体量很大,对彭列平来说,要及时回应学生不同的需求与困难,是挑战,更是宝贵的历练机会。
    2015年,一位数字媒体专业的同学因学业困难面临退学。“他其实是很热爱专业的,是从其他院系转专业过来的,但由于对专业的知识结构缺乏准确的了解,导致相关科目学习困难。”彭列平随后与同学家长进行了深入长谈:“我发现学业困难背后的难点,其实在于亲子关系的紧张。”她了解到,父母对孩子转专业的决定并不认可,对于后续学业上的困难带有“隔岸观火”的态度。“修补他们的亲子关系是重点。” 彭列平一面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一边开导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成为支持者而不是旁观者,帮助孩子坦然面对困难。”慢慢的,父母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的工作做通了,亲子关系得到了修复,学生对于自我的评估也回到了正确的位置。退学后第二年,他重新参加高考并考入心仪的学校。
     “任何事情都要找到事情的症结,找到突破口才能把工作做好。”凭着这种信念,彭列平与辅导员一起制定了困难学生“一对一”帮扶计划,及时干预,提前化解矛盾。工作多年来,她不止一次地深夜赶到学校、医院、派出所,也曾陪同伤心的家长一天内多次出入殡仪馆。对因病或家庭变故等发生经济或心理困难的学生她及时落实经济补助或心理指导,并随时跟踪后续情况;对因学业问题退学的学生她耐心开导,任何情况都可以波澜不惊,处理有度,这也让她成为了大家口中的“老中医”。
    用心工作的人,都会自觉“本领恐慌”。为了更专业化地服务学生,她自学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证书,更好地走近学生、开导学生;参加培训成为“浙江大学情绪智能发展研究中心”的讲师,与团队一起开设“情绪智能管理”“情商科学: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和“情绪管理训练营”,关注同学们的情商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从理论中丰富行动,为满足学生需要,彭列平不断学习历练,拓展专业知识与工作方法,持续丰富着自己的“百宝箱”,难怪与她共事的同事评价说,“彭老师身上有很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经验、方法,这个‘百宝箱’很硬核!”
    热血“彭政委”,真情涵育家国情怀
    每年本科新生入学前夕,彭列平就换上一身戎装,积极参与到学生军训工作中。她认为,军训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抓手,更是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做好新生军训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从1997年带领学生越野数十公里打靶,到成为军训二团最受师生喜爱的“彭政委”,近十次的带训经历塑造了彭列平坚韧不拔的性格,她始终将军训作为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党史国情、坚定爱国信念、磨炼意志品质的绝佳机会,也将其视为灵魂与身体的深刻洗礼。从副连长、指导员到二团副团长、副政委、政委,彭列平至今仍每年主动申请带训,挂满衣杆的军装见证了她的坚持与付出,不论角色如何变化,一颗初心不变。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不求回报,身体力行引领年轻一辈牢记历史使命,勇于回应时代考验,深受“战友”们信任。
    每年教师节,彭列平总会收到学生、家长送来的雪花般的祝福。这其中有个特别的学生。“吕同学曾是在军营历练过两年的退伍军人。在部队的两年里,他一年在海军,一年在陆军,表现很出色,回来的时候,精气神都很不一样。” 彭列平说。参军两年回到校园,学业是否跟得上呢?吕同学坚定地回答道:“彭老师放心,军队里的苦我都挺过来啦,学业上的苦肯定不算什么了。”彭列平一边对他的回应感到欣慰,一边又默默为这个同学考虑了很多、做了很多……
    彭列平策划起专题座谈会,请吕同学向师弟师妹们分享军营的经历与思考,“学长亲口讲述的亲身经历是培养同学们家国情怀的绝佳教材。”另一方面,吕同学的家境和学业也成了彭列平的“心事”,她主动联系学校人武部、计财处等职能部门,为这位特殊学生落实减免政策;她又把吕同学的专业老师都找了一遍,请老师们多多关心他的学业。很快,吕同学就顺利跟上了学习进度。多年以后,回顾起浙大的求学经历,吕同学仍然感激不已:“彭老师严谨负责,为人和蔼,爱护学生。入伍前,她陪我聊未来聊规划,退伍后,她发起座谈会,鼓励我和国防生们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她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人为本、和为贵、变则通,终身受益。她是一位值得信任与尊敬的好老师。”
    每年基层就业学生欢送会、入伍大学生欢送会、毕业生座谈会等,彭老师从不缺席,关心关照每一位同学的未来规划,尽己所能帮助同学们成长发展。此外,彭列平坚持参加“形势政策课”与党课教学,提升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同时,通过分享优秀选调生等朋辈榜样故事鼓励他们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情。同学们始终记得她朴素但充满力量的话语:“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心怀求是精神,胸怀家国天下”。也有学生特意在论文致谢中感谢彭列平的支持与引导,让他更有勇气做出选择、更坚定迈出步伐。
    对于国防事业的人才培养,彭列平更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她多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新生之友或研究生德育导师,始终辛勤耕耘在教育管理的第一线,用细致入微的工作促进一批批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专业国防生班学业基础相对薄弱且班级管理难度较大,彭列平主动带头担任班主任,与每一位同学谈心交流,常常走访寝室看望学生。她指导同学们开展“国防强军”分享会,鼓励他们学有所成强军报国。在本班同学顺利毕业后,对于新一批信息安全专业国防生的成长,彭列平也保持高度关注,她主动参加每一次重要班会,引导同学们成长为新时代强军报国的奋斗者追梦人
    “全链条”团队,培养“有温度”的接班人
     “很多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做的,辅导员、专业教师、家长等各方力量同心协力才能够把学生培养好。”彭列平常常称自己是一个串线人,在工作中,把各方力量串联起来,才能把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做到实处。面对辅导员团队,她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后辈;面对家长,她“不打不相识”,在相互理解中构建家校育人合力。
    对于这一目标,彭列平有一套特别的“彭氏工作法”:和学生谈心、家长沟通,或者任何协调工作时,她都会带一位辅导员或者助手一起工作。“身教的力量要远远大于言传。”彭列平认为,认真投入地做事,就是感召身边的人最有效的方法。“耳濡目染之下,大家的信念、目标会渐渐一致,也无形当中长进了工作技能。”
    彭列平曾在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岗位工作,她始终把工作内容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例如,学院的历史文化就是一块宝藏。”计算机学院30周年院庆期间,彭列平作为办公室主任开展了院史挖掘工作,到了40周年之际,彭列平就思考把学院的理念与文化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她与同事一起策划,创造学生了解学院文化与历史的载体,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科创始人何志均先生的塑像在学院大厅落成了,展品纷呈的院史纪念馆开展了,围绕何志均先生的纪念文集出版了……
    一个温暖,亲和,闪闪发光,发“定心丸”的老师。这是同事和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评价。谈到自己的育人理想,彭列平想了想,坚定地说:“让学生成为有温度的人。”

    什么是“有温度的人”?彭列平给予了细致的解释:一是能感受到爱,这是力量与进步的源泉;二是能回应爱,这里有沟通的方式与技巧;三是能给予爱,关心身边的人,真正成为一个有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