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教学贡献提名奖
柯越海
教授
  • 推荐单位:医药学部
  • 来校年份:2007年9月
  • 所在单位:医学院
  • 柯越海:用科学点亮课堂
    推荐评语

         柯越海教授是海外引进的教师,是一位潜心科研的学者,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的好老师,深受学生喜爱。他长期从事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坚持科教协同育人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多项国家、省及校级重要教学成果。柯老师长期以来敬业爱岗,热心奉献,积极参与学院许多公益性事务,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育人环境以及国际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近年来医学院“海归”科研人才成为一名高校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

    主要事迹
    柯越海教授怀揣着教育梦想,2007年从海外回归母校,带着教学使命与教育情怀,积极践行立德树人与学术育人教学理念。从教十年来,先后担任7门课程主讲教师,教学工作量饱满;积极倡导科教协同发展,科研反哺教学;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培育学术育人环境,承担多项教改项目;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本科生国际化教育和全英文教学,主要工作获得广大师生积极反响。
    本科生眼里的“柯爸”
    育人是大学的首要任务,教育是教授的本职工作,我很享受这样的工作自2012年基础医学院开设生物医学本科专业,柯越海教授能够准确的叫出每一届每个学生的名字,甚至知道每个学生的喜好和学生每个阶段地成长。不知从哪个学生口中叫出“柯爸”开始,“柯爸”称呼已深入人心。他建立学生家长微信群,时时与家长互动,是家长眼里的好老师。他还担任2013级生物医学本科班主任,引导全班同学崇尚科学的积极人生态度,全班80%以上同学毕业后全奖进入世界名校(排名前30)攻读研究生学位,在竺院名列前茅。
    柯越海教授创导“科教融合”的理念、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他长期担任多门本科生、研究生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带领基础医学青年教授,积极推进课堂教改改革,曾获浙江省高等教学一等奖、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二等奖各一次以及浙江省研究生学会高等教育特等奖一次,全国医药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成果三等奖(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类唯一)。主要课堂教改项目包括:(1)实践启发式建构教学的本科课堂; 2012年开始针对生物医学新专业开设首门核心课程《生命科学基础》,引进全英文原版教材,参考国外教学成果经验,采取引导式的建构教学新模式,教学不拘泥于细节及知识点的灌输,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课后自学,同时课堂教学注重碎片化的知识拼接,促使完整思维体系形成,该模式五年来在本科平台课程的实践,获得了同学们广泛好评,教学方案获得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资助,2015年项目结题答辩成果优秀,获验收专家组一致好评,目前该教学方案在小班化研究生课程得到逐步推广。(2)建立小班化、差异化的反转课堂教学改革;他先后自2012、2014年开始分别在本科《生命科学基础》及研究生课程《高级细胞生物学研讨》实施小班化、差异化的反转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教改方案转变传统教学的师生角色,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通过模块化设计,从单纯讨论课拓展到多层次项目设计,包括主题选择、文献调研与选择、文献讨论与专家点评四个环节,层层嵌套,让学生不仅通过文献讨论掌握知识,更主要是主动设计与批判教学,培养思辨能力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形式上,采取集中授课与小班差异化授课相结合,根据学生专业差异进行分组,实施差异化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已在医学院研究生核心课程逐步推广。(3)推行研究生教学与职业素质及技能的情景式教学。以往研究生教育重“理论”轻“技能”,往往难以学以致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足。针对该问题,申请人依托教研中心,新增平台核心课程《生物医学研究技能》,将研究生科研素质与职业教育列入课堂教学重点环节,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将以情景式教学全景式植入课程体系,涉及新生入学、师生互动、科研规范、数据规范、文章投稿、学术答辩及职业规划等环节进行重点课堂传授,同时协助主讲教师结合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等具体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研讨,帮助研究生提高职业素质与科研技能,该课程实施2年以来取得了学术广泛好评,2017年正式进入医学院新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增设五个技能教育模块,推广至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眼里的“老柯”如果说“柯爸”的称呼让他腼腆,“老柯”的称呼更让他欣然接受。他是研究生眼里的好兄长,是学生心目中的男神教授。“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保持前进的动力”。他始终认为:“与学生在一起,是大学教授一种最纯粹的状态,他们年轻的激情感染着自己”。他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在海归青年教师中积极践行立德树人、培育学术育人的教研环境。积极实践科教协同育人,在基础医学系广大青年教师中积极倡议培育学术育人环境。2009年组建医学院青年教授俱乐部,担任医学院杏林学术论坛首任责任教授,建立定期学术交流活动,同年倡议组建医学院首个跨学科团队--分子细胞生物学团队(PMCB),担任首任团队协调人,提倡导亦师亦友、严谨求是的科研文化,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2010年担任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首任主管教授,2012年担任动物中心教授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青年教师积极践行学术育人理念,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2011年9月作为PMCB团队答辩人(鲁林荣教授时任团队负责人),获批学校首批五好导学团队;注重思政建设,2012年组建医学院首个研究生-导师联合党支部。2014年成立浙江大学首批跨学科基层教学组织,担任教研中心责任教授, 积极致力于新课程建设与教改,在青年教师中积极倡导“科研点亮课程”、“科研反哺课堂”活动;所带教学团度获医学院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本人先后获优秀本科教师、学校优质教学奖一等奖等教学荣誉。2012年10月22日,浙大求是新闻题为“共享让大型仪器“活”起来”,报道了教授参与医学院公共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2014年5月16日,浙大求是新闻题为“一群70 后教授的育人理想国”的报道,对他和其他青年海归教师教书育人以及国际化合作教学给予充分肯定。 
    同事眼里的“工作狂”
    面对大学教授的学术压力,他从不吝啬对教育的投入。同事们惊奇:“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精力”?就诚如他所说:“只要你愿意,时间总能挤出来”。他潜心研究,开拓创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基金等项目负责人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等子课题负责人。进校以来,科研经费累计超千万元,论文40多篇(其中近五年,通讯作者 IF>5.0或ZJU100,12篇)。2011年,基础医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医药类唯一的一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以前瞻性视野增设生物医学专业,成为国内首家开设此类专业的单位,填补相应人才培养空白,满足社会对生物医学领域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中方主要代表之一,积极参与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的生物医学“3+1”本科教学试点工作,并结合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设计了3+1 (3年浙大本科+1年国际名校爱丁堡大学硕士)的联合培养方案,探索并建立了“知识、能力、视野、人文”四层次兼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并和基础医学院众多有教育情怀的教授一起,更新教学理念,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基础医学院完善学生指导和咨询体系,以学业(Academic)和人文指导(Art)为核心,创建新颖的导师制体系。柯越海教授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帮助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2013年4月15日,中国教育报全文刊登题为“多位导师全程引领成长”,对基础医学院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人格塑造和创新科学精神培育给予肯定。2014年5月,题为“把学生放在教授目光聚集的地方”刊登在求是新闻网头版,充分肯定了基础医学院的育人理念。并被教育部、人社部评为2014年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6年担任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U-UoE Institute)首批兼任教师,承担整合生物医学(iBMS)全英文教学,作为中方课程负责人与国际团队联合开展本科全英文教学,是首位在爱丁堡联合学院开设全英文课程任课教师, 参与创建的爱丁堡联合学院也是首批入驻国际校区的联合学院。目前在医学院承担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浙大国际化教学。
    “伴随学生的成长,成为被需要的人,无疑我是幸福的;人才是兴业之本,我愿意用我的双手托起明天生物医学领域的精英,无疑我是自豪的。我会带着梦想,勇往直前,拥抱明天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