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教学贡献奖
何文炯
教授
  • 推荐单位:社会科学学部
  • 来校年份:1982年8月
  • 所在单位:公共管理学院
  • 何文炯:学生无小事 课堂比天大
    推荐评语
    从老杭大数学系里的学生,到求是园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何文炯老师始终饱含热忱,用实际行动为祖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领路人”“令我醍醐灌顶的恩师”“亲切、慈祥、值得信赖的人生导师”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满满干货的课堂和“育德、育智”的全方位育人实践是他带给学生们的成长馈赠。
    你无法想象这位骑着自行车满脸笑意的年近六旬的“老人”拥有怎样“万里挑一的有趣的灵魂”。
    学生无小事、课堂比天大”的信念,何文炯老师从教以来,三十六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地站在讲台上,勤勤恳恳地付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筚路蓝缕地在浙大创办保险学专业,赴京进修、购买资料、编写教材、联系实习基地等大小事项他都亲力亲为,不到十年就培养了近两百名人才,许多学生成为了国内保险行业的骨干。如今,作为社保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与竺院UPA辅修班的任课教师,他虽会议、科研繁多却未曾落下任何一节课。甚至是周末在被邀请到别的城市出席重要学术会议、决策会议,他也会在任务结束后第一时间长途辗转回到教室,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地为同学们精心讲授准备好的内容,从不表露出半点疲倦。
    同时,何文炯老师与时俱进地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他的课堂永不过时。以专业核心课程《社会保障学》为例,他逐渐摒弃了从保障项目划分的视角讲述的惯例,成功摸索出从风险管理视角组织课程的逻辑,提供了崭新的、逻辑严谨、体系完善的授课方式。学生们这样评价:“社会保障学在我构建更全面的世界观的过程中,是大有助益的,许多原本费事费神的问题,经何老师两三句妙语点拨,便柳暗花明。”
    何文炯老师重视学术成果的转化。他提出的社会医疗保险“纵向平衡理论”得到学界普遍认同,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27条立法依据;他曾以“农村社会保障”为主题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所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得到李克强总理、张德江委员长、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的批示;我省“造福浙江,保障全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制度建设中也有何老师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情怀在何文炯老师的课堂与生活中熠熠闪光。“社会保障保基本,幸福生活劳动创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UPA学子常常挂在嘴边的何老师名言,这让他们更多地站在“公共利益”而非“个体私益”角度看问题;“热心人冷眼看世界”的教诲成为社保专业学生们脑海中绷紧的弦,时刻提醒他们在怀有热情的同时冷静看待社会问题、理性寻找解决方案。对于系里的青年同事们,何老师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日常乐于与他们沟通交流,答疑解惑,出谋划策;自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以来,担任副会长的他每年都要为学界的青年教师代表上课,传授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他的学术理念和公共情怀深深影响着学生们、青年教师们的人生。
    热爱课堂、厚爱专业、关爱学生、博爱苍生。鉴于何文炯老师的教学热忱和水平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肯定,学部同意推荐何文炯老师为永平奖教金候选人。
    主要事迹

      2018年是何文炯教授在浙江大学任教的第36个年头。从1978年进入杭州大学算起,他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进程,见证了祖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并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人民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内涵。兼具人文关怀与理性思维的何文炯教授一直坚持“课堂比天大”的观点。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求是创新校训,始终饱含热情站在求是园的三尺讲台上,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为浙江大学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程教学推陈出新
      何文炯教授一直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职业身份的最大乐趣,乐于与学生交流。尽管这几年他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越来越多、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他每学年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却雷打不动:承担本科生课程1门、硕士生课程2门、博士生课程1门、竺可桢公共管理强化班(UPA)课程1门、MPA课程1门。何文炯教授凭借对社会保障和风险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厚积淀,精心准备每一堂课,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阐明社会保障基本理论。课堂上又能够引经据典,分析政府社会保障决策背后的逻辑,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幽默风趣的语言也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深受学生喜爱。他的课堂内容也被学生誉为“满满的干货”。数十年来,何文炯教授对待每一节课都不曾有丝毫懈怠。2010—2011年,何文炯教授受国家发改委邀请,赴京参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由于起草任务工作重,需要长时间集中驻京。4个月里,他杭州、北京两头跑,当天往返更是家常便饭,这期间既要照顾病重的父亲,又没有落下一堂课,《浙江大学报》曾报道相关事迹。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长达36年的教龄并没有使教学僵化保守,相反他在追求教学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永无止境。何文炯教授牢牢抓住30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大变革伟大进程提供的历史机遇,在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学生培养上始终与时俱进,在何老师的课堂上永远能感受他对科学问题的激情与浓浓的民本情怀。以专业核心课程“社会保障学”为例,过去往往是从保障项目划分的视角来讲授这一课程,而他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从风险管理视角组织这门课程的逻辑,通过植入社会保障实践中丰富的案例实现情景式教学,为社会保障学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学生这样评价:“社会保障学在我构建更全面的世界观的过程中,是有大有助益的,且兼遇上何老师这一良师,许多本是费事费神的问题,经何老师两三句妙语点拨后,立时便柳暗花明。” 而在“精算学”这门对于社科类学生难度颇大的课程教学中,他又吸纳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学方式上,何文炯教授最为强调与学生的“换位思考”,他的奥秘就是把“学生懂不懂”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善于用学生听得懂的方式阐述社会保障学术思想和基本理论。
      育人示教春风化雨
      育人者必先育己,何文炯教授一直以他的导师林正炎教授为楷模,所形成的善良品格和严谨治学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30多年的教学生涯从德育起步,又向智育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育人经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本科毕业后就留校担任思政辅导员,1985年被浙江省教委授予“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光荣称号。1985—1990年担任杭州大学校团委副书记、书记期间,承担了共青团团结、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的大量工作。1990年代以后,何文炯教授开始转向教学科研岗,从“德育”向“德育+智育”全方位育人转型。他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强调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注重思维逻辑的训练。由于社会保障事业的特殊性质,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公共精神,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常怀公平、慈爱之心,要有社会责任感。此外,何文炯教授注重细节,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对学生治学和做人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一切以问题弄懂弄透为标准;同时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心经常使学生倍感温暖,对家境困难的学生慷慨解囊;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心学生的福祉和发展,临近毕业期如果学生就业还有困难,他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解决。无论多么忙只要看到学生(甚至慕名而来的陌生外国留学生)的邮件、信息,他都会第一时间回复、热情解答,让学生感到踏实、收获尊重。他对许多毕业离校多年的学生仍十分关心,大家都能深切感受到身在何门大家庭的幸福与温暖。即便只上了8周课程的UPA学生们也这样评价:“何老师充满了人格魅力和职业精神,作为一名人生导师,他亲切又值得信赖”,“何老师的学术理念和公共情怀将影响我的人生”。
      培育后学无微不至
      何文炯教授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他所在的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青年教师多,他日常乐于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教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组建社会保障教学团队,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秘诀。他目前担任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新一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A类基地),也时常为兄弟院校社会保障学科发展传经送宝。在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何文炯教授负责全校文科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工作,在这期间他常常为青年教师凝练选题、申报书设计和写作出谋划策。现在他也经常受邀参加学校课题申报动员会,为全校青年教师申请课题答疑解惑。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发起人,自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以来,他每年都要为全国社会保障学界的青年教师代表上课,传授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学科建设良工心苦
      在何文炯教授看来,学科是教学育人的深厚土壤,学科建设与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的。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他以创新的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探索出了一条学科建设的成功路子。1990年代,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社会亟需大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何文炯教授创办了我校保险学专业,这是浙江省第一个保险学专业。万事开头难,何老师亲自赴京进修、购买资料、为联系实习基地四处奔波,编写了《保险学》、《风险管理》等教材。凭借这股筚路蓝缕的精神,10年内为浙江乃至全国的保险行业培养了近200名人才,他的许多学生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保险业界的骨干。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国家对民生保障事业的重视,何文炯教授逐步将研究重心转移至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学科。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为我校社会社会保障学科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贡献了重要力量。无论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评估和还是学科评估工作中,他都为公共管理学院教学与学科获得好评付出了辛勤劳动。近年来,随着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何文炯教授已参与到全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中。他参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发起并担任副会长,近年来,他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公共管理卷中社会保障部分副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系列教材《社会保险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