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来临之际,浙江大学公布新一届永平奖教金名单。化学系方文军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吴飞教授,被授予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每人获颁奖教金100万元人民币。这也是该奖设立以来,第三次同时有两位名师获“百万”大奖。
浙江大学永平奖教金由浙大校友段永平先生于2011年设立,用于奖励在教育教学事业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设有杰出教学贡献奖、教学贡献奖、教学贡献提名奖三类,自2019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
学校通过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卓优、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树立爱生重教标兵,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在全校形成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教书育人的工作氛围。该奖项设立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成为高校重视教育教学的重要品牌,也已成为学校营造教书育人文化氛围的重要奖项。
方文军教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0余年,始终把培养学生作为第一要务,希望把化学特有的思路方法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助力。他热爱教学工作,融入“爱”“文”“史”“哲”,通识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积极推进实验实践育人,用科研反哺教学;用心用情助力学生成长,《普通化学》课后现场答疑交流时间远超课堂教学时数;心怀“国之大者”,培养和输送研究生到航天、核工业、油田等重点领域建功立业;热心教育教学服务,担任省高校大学化学课程教指委主任委员,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人才选拔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两度获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省第五届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吴飞教授20年来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在为国家贡献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规划中勇于担当人才培养创新载体建设重任,形成了“厚基础、促交叉、强应用”一流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著有《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教材,与之配套慕课入选国家首批一流线上课程,先后有13万人选修,发起“AI+X”微专业以培养交叉人才。热情投入科学普及以彰显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主编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人工智能初步》在全国10多个省的高中学校使用,出版《走进人工智能》数字科普读物。先后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术培养计划优秀导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入选首届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获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德育导师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能对学生成长有所帮助,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访2022年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方文军教授
【人物名片】
方文军,男,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深耕本科教学和学生培养30余年,一直工作在教学教育第一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心用情助力学生成长。在通识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获竺可桢学院最佳任课教师和十佳专业导师。积极推进实验实践育人,把科研经历与本科教学有机融合,推进教学向高质量发展。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优秀研究生。曾获宝钢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和省第五届师德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获浙江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化学实验中心502,是化学系的实验室,部分研究生的科研就在这里进行,本科生做SRTP的时候也可以借用。
而这也是化学系教授方文军的办公室——略显拥挤的房间,几排6人合坐的大桌子,和学生一样一米见方的工位,身旁就是摆满瓶瓶罐罐的实验台。
已生华发的方文军常常“泡”在这里,直到深夜。他笑称自己是“驻扎”在实验室里,因为他想和学生们在一起。
他常说:“学校之所以是学校,老师之所以是老师,是因为有学生。培养学生永远是老师的第一要务。”
在教学教育一线默默耕耘30余年,方文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日,方文军荣获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他说:“感谢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认可,感谢学校对基础教学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以后我将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教学实践中接续奋斗。”
深入浅出,教学生拥有一双“透视”的眼睛
方文军教的多是最基础的本科生通识课、实验课,比如《普通化学》《物理化学》《中级化学实验(Ⅱ)》等。比如《普通化学》,讲台下坐着的都是刚刚跨入校门的大一学生。
如何给不同专业背景的萌新们上好课,方文军动足了脑筋。
“荷叶上晶莹的小水珠,大家都见过,甚是可爱。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水在荷叶上会结成水珠而不铺展?”方文军引导学生们用化学的思维看问题。
“我们知道水和油是互不相溶的。那么从这个思路想,荷叶表面该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呢?”
方文军告诉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检测荷叶表面的物质成分,原来叶面有一层疏水的蜡状物,可以保护荷叶不易受水的侵蚀。方文军又发问,为什么成分相似的叶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疏水性呢?进一步通过实验观测可知,原来是由于表面结构不同。由一个习以为常的现象,方文军告诉大家化学的基本思维和学习方法:“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一个物体的性质,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都可以从此入手。”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桌子上一瓶矿泉水,在普通人眼里是无色无味的,但从化学的角度看,要能“看到”水的分子是什么,这决定了它的性质和变化。抽丝剥茧的讲解看似随手拈来,背后却是经年累月的思索琢磨。
“从高中到大学是很大的跨越,学生们有很多知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需要老师帮助大家厘清似是而非的概念,明白一个结论成立所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方文军说,书本上很多内容看看简单,但要讲得深入浅出还是要花大量时间,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理论,要从大家熟悉的例子讲起,“上课要‘扣得细’,基本概念准确了,基础扎实了,化学的思维掌握了,才能像骨科医生那样拥有一双‘透视’的眼睛,从现象看到本质。”
竺可桢学院学生裘小钰说:“在大学学习中,我开始明白方老师特别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与传授的用意,我也很佩服他把化学原理与这么多生活社会现象相结合的智慧。”
学生们都很喜欢方文军的课,也正因如此,他的课报名人数总是“爆表”。为了能满足大家的上课需要,有时方文军在晚上也排了课。
不计回报,答疑时长比课时还要多
课堂教学累计约4300学时、年均约153学时、近六年年均超过200学时、学生数约4510人……
每一年,方文军的教学工作都排得满满的。而在能看得见的工作量之外,他额外的投入也非常多。
《普通化学》课程每周只有3个学时,但方文军多年来坚持每周安排4小时现场答疑,为了能让上晚课的同学也能赶得及,他常常等到晚上10点多。
上午的课程,往往课后就被好学的同学们围住了,答疑结束后,午饭时间也早已错过。
《中级化学实验(II)》每次6学时,方文军常常是从早到晚一整天都泡在实验室,不计时间,只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有效的训练。
邮箱、微信、钉钉……各种各样的沟通渠道都向学生敞开,方便大家有需要的时候都能找到他。即使在出差的时候,遇到有同学求教的,方文军也会为学生耐心解答,涉及复杂公式或图像的,他会在纸上写好拍照给学生。
《物理化学实验》有十多个实验,方文军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从允许同学们边看教材边做实验,逐步过渡到完全独立自主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摆脱“拐杖”,真正掌握本领。遇到学生不擅长的地方,方文军总是手把手地教,耐心等到最后一个同学完成实验。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除了日常的课后习题,方文军在每章节后都会布置“自我挑战题”,每两章节后都会出一份测试卷。这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稳扎稳打,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因为爱学生,所以方文军以生为本,用心用情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这么多年来,方老师一直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工作原则,让我们十分敬佩”,共事多年的化学系教授刘迎春说,感动之余她把方老师的教学方法也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经过严格的训练后,学生真的学到了很多,但这个过程确实比较磨人,我也体会到了方老师几十年来坚持过程化管理所付出的心血。”
方文军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对自己却不怎么疼惜。
“方老师有一个学期,下午三节课连着晚上三节课,为了保证大教室中的上课效果,他一直都是用最大嗓音讲课,经常讲到喉咙沙哑。”课程助教、博士生蒋朋飞说,“方老师膝盖不太好,但即便疼得再厉害也没有耽误课程,并且坚持板书和全程站着讲课。”
无微不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1989年浙大本科毕业后,方文军放弃直接免试读研机会,留校担任辅导员两年,从此与学生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两年的辅导员经历,给方文军很大启发和影响。
在方文军看来,爱学生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相比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其实学业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老师扶一把拉一把。
化学系专门成立了学生成长发展委员会,方文军担任主任,跟同事们一起帮助学生订制计划,督促学习。他说:“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成长发展,对待学生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能轻言放弃。”
思想上“补钙”,能力上“充电”。在化学知识之外,方文军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大家。
在课堂上,他从徐光宪院士的科学和教育思想、周厚复教授一家爱校荣校的故事、侯德榜院士和侄子侯虞钧的家门传承讲起,让学生们从化学前辈上汲取榜样力量。
可逆过程太抽象,怎么理解? 他告诉学生们可逆过程的特征就好比是一个人最高的思想境界——可逆过程是系统对外做最大功,给予得多,索取得少,把专业内容和课程思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方文军领衔的《普通化学(H)》2020年入选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浙江省和浙江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获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特等奖。
在承担众多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方文军也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教大家如何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指导了24名博士生、28名硕士生,其中有11名被评为优秀毕业研究生,好几位学生毕业后赴国家重点单位工作。
重走西迁路,组织红色之旅,走访国防企业,参加化学竞赛……方文军都和他的学生在一起,一起思考人生,一起面对挑战,一起渡过难关,一起体味成长。
即使不是自己门下的学生,即使不是课程相关的问题,只要有需要,方文军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有次答疑课,一位学生对于各学科的应用领域不熟悉,对未来选什么专业很迷茫,来求助老师。方文军在回答完其他学生的问题后,和她聊了一个多小时,走出教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
爱是付出,爱是无私。系里有位学生叫钱璞凡,上了方文军的课后,学习科研兴趣陡增,作为他的专业导师,方文军热心帮钱璞凡推荐合适的科研导师,嘱咐他跟着导师好好学习好好做科研。后来钱璞凡不仅凭着优异成绩进入竺可桢学院求是科学班,还成了竺可桢奖学金、十佳大学生双料得主。
方文军说:“我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就是喜欢跟学生待在一起。认认真真地做好老师的本职工作,能对学生成长有所帮助,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从高中课本写到大学教材,始终不变“人工智能、教育先行”
——访2022年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吴飞教授
【人物名片】
吴飞,男,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人工智能》和《计算理论》等多门课程,在为国家贡献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规划中勇于担当人才培养创新载体建设重任,矢志构建“教材、课程和平台”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新模式,主编中学人工智能课本以彰显高校教师科普社会责任。曾入选首届“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获得教育部“拔尖计划”十周年荣誉奖项“优秀导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以及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导师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人工智能研究所教师在院庆40周年合影(2018年8月)
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吴飞教授一直秉承“厚基础、促交叉、强应用”的理念培养人工智能和“AI+X”交叉创新性人才。在他20年的职业生涯中,参与并见证了国家和浙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诸多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性探索,而“人工智能、教育先行”始终是他前行的动力。
日前,吴飞获得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拿过沉甸甸的奖状时他感慨万分,“今天荣誉是对所有用心教育工作者的奖励,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普通但又幸运的代表。我将不忘育人初心,全力跑好传承与接力的‘师者马拉松’。”对于100万奖金,吴飞表示将部分奖金捐赠于潘云鹤人工智能科教基金,鼓励更多学子深根人工智能领域作出更多成绩。
“如果不认真讲课,肯定写不出好教材”
吴飞认为教材是国家事权,体现了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和内容。
这样深刻的认识,源于十多年前吴飞刚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系做完访问学者回来,潘云鹤院士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否从伯克利带回了对计算机学院学生有用的教材、课程?”当时吴飞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科研合作项目要向潘院士汇报,但却被这个提问深深触动。“我从潘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一门好课程、一本好教材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他后来回忆说。
适逢2016年学院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吴飞对教材的撰写也提上了日程。“我希望有一本能够涵盖人工智能主体内容的教科书,包括对应的案例、数据和实训平台。”
于是,吴飞一边上课、一边开始教材编写。“每周我上完一次课,剩下的时间就在全身心思考下一次课的内容。”2018年起,吴飞还开设了后来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目前已有15万人选课的《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几轮授课下来,教材主体内容也逐步形成。“如果不认真讲课,肯定写不出好教材,这个过程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不断螺旋上升。”
2019年10月的一个深夜,在这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教材前言撰写中,他认认真真地写下落款“笔于求是园”。吴飞说这个落款就像是一颗种子,他学生时代看到浙大老师们编写的教材大多会落款“笔于求是园”,一直就很向往求是园。今天吴飞已经从学生成长为教育工作者,他顿悟“求是园”是每个求是学子的心灵家园。
如今这本教材广泛应用到国内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出版短短3年也已经印刷到第三版,并且高教社将其扩展包含了24本理论教材和10实践教材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涵盖理论、算法、技术、芯片和伦理以及“智能+”学科交叉等方面内容。
对人工智能教学,吴飞有独特的理解。“我致力于构建‘教材、课程和平台’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他认为,教材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课程是教材的教学育人实践载体,平台则是将教材和课程的增效手段,这三者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2021年12月,教育部启动了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吴飞作为《人工智能引论》课程负责人,与来自15所计算机科学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高校中的40位老师,编写了该课程所覆盖的知识点,这一工作得到了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的高度评价,并建议尽快出版与知识点配套的中英文教材。
“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教学驱动科研”
打造名课、名师、名教材过程中,怎样让学生更好理解人工智能,吴飞常常拿蒸汽机打比方。
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蒸汽机的历史意义被赞誉为“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但是蒸汽机必须与纺织工业、冶金行业、交通行业等结合,才推动人类整体迈入工业革命时代。吴飞说,人工智能也已成为一种通用目的的战略使能技术,具有增强诸多领域技术的潜力。
如何让人工智能广泛赋能?吴飞为学生们发起搭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并创新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平台目前已经纳入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支持的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开放平台”。“智海寓意有智之能,方可驱动时代变革,有海之容,便可赋能万物更新。在这一平台开源了数据、案例和算法,让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瞄准基础前沿和工业场景,不断迭代完善算法模型。”
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开放平台发布(2020年7月)
例如在智海平台上,同学们通过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通过电话交流记录预测打工者融入城市社区的概率大小……各种各样的火花在这里迸发。
“在这个过程,同学们在学习中如果发现已有算法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问题,于是就思考研究新的方法,研究热情也就迅速被教学场景问题所点燃。”吴飞说,“当一个好老师,要以科研反哺教学,与此同时在教学中也要驱动科研深入,教与学自然相长。”
从2015年7月至今,吴飞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等有关人工智能规划咨询和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他还积极参与浙大人工智能培养的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学校成为首批35所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并获批设置全国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
“这些工作都让我从宏观层面了解国家在人工智能战略中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对如何培养人工智能发展所需人才有更深刻的认识。”吴飞说。比如,吴飞参与组织了浙江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合作的“灰犀牛”智能技术特训班,2019年以来培训了四期共计170位航天人工智能技术人才,赋能航天事业发展。
方钲清2019年6月从浙江大学混合班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旋即成为医学交叉2019级直博生,主导师是姚玉峰教授,吴飞是合作导师。博士期间方钲清投身于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结合的角膜病智能诊断模型与系统开发。“一开始组会讨论,根本听不懂,就像隔着厚厚的围墙,但随着姚老师和吴老师交叉指导的深入,我的课题一步步实现了跨越。”
“努力为同学们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担任班主任是这些年吴飞一直牵挂的工作,目前作为2021级图灵班的班主任,他多次邀请曾经带班过的优秀毕业生返校,为同学们作成长报告。吴飞说,“榜样不在天边,我们要努力为同学们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一张盖有浙大、上交、复旦、南大、中科大和同济大学六所高校教务部门公章的证书显得非常罕见,但确这实是来自上述六所学校非计算机专业66位同学获得的证书。
2021年4月,吴飞与六所学校计算机专业老师联合华为、百度和商汤公司等共同开启的“AI+X微专业”辅修项目,该项目通过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和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形式,实现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与管理,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授人工智能基本知识体系。每位学生在两年内完成7门课程学习,即可获得“AI+X微专业”辅修证书。
今年6月毕业的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生袁泺添就是通过AI+X微专业辅修,对人工智能推动化学研究范式变革产生了浓厚兴趣。“到吴老师课题组攻读博士需要有人工智能基本能力,微专业这个平台让我迅速掌握了相应的AI交叉研究能力,并且如愿以偿成为了吴老师的博士研究生。”
成为吴飞的学生,不仅有大学生,还有一批中学生。应浙江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教研室邀请,2019年吴飞为高中生撰写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信息技术教科书《人工智能初步》,目前这套教材在浙江全省以及北京、广东、云南等十余个省市使用。
同时,他还面向中小学生撰写了《走进人工智能》数字科普读物,用150分钟讲解人工智能,在喜马拉雅等平台已被播放10余万次。目前基于这一数字科普读物,获得了中国科协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资助,扩充撰写的15万字纸质科普读物,将于10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科学研究可以让知识一直保持在前沿状态,科学普及以知识传播手段让更多人分享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累积知识。”吴飞说。
(转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陈素萍 郭闻 吴雅兰 柯溢能,原文链接:https://www.thehour.cn/news/54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