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恺:浙大的翁老师,全国的翁老师


人物名片:

翁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博士,曾获得浙江省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浙江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浙江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唐立新教学名师奖等荣誉。2014年开始在教育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受到广泛好评,单期注册学生最高达到10万多人,累计注册学生超过180万人次,是迄今中文理工科慕课注册人数最多的课程,有“中文慕课第一人”之誉。



说到桃李满天下,人们脑海里浮现的总是头发花白的“老”教师伏在书案上挑灯夜战的情景。不过,在浙江大学有一位老师,年纪不大却已经在全国各地有了100多万的学生。他的“收徒”方式既跟专业有关,又带着明显的时代特色。

他就是被誉为“中文慕课第一人”的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翁恺。今年教师节,他又拿到了一张沉甸甸的奖状,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奖金100万元人民币。

这也是继2017年空缺之后,浙大永平奖教金再度颁出杰出教学贡献奖。



前传:无心插柳柳成荫

抱着工程师的梦做了老师

1995年,Java语言横空出世,在当时的计算机领域引起了一场震动。也是那一年,翁恺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毕业。作为技术控,翁恺的职业理想一直是软件工程师,但因为当年考研失利,他留校当了老师。

3年之后,浙大准备开Java语言这门课。谁来上呢?不要说在浙大,甚至在整个国内高校界,都没有老师系统学过这门刚诞生3年的编程语言。中文版教材当然也是没有的。

最终,在一番PK后,翁恺和另一位老师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从零开始,是困难,也是挑战,翁恺说,这倒很符合他爱创作的个性,“一张白纸,恰恰给了我充分的创作空间。课程如何设计,讲什么、怎么讲、前后关系是什么,一切都是新的。”

不过在细节技巧方面,翁恺觉得自己还是有所欠缺,“毕竟没有学过师范,有点像‘野生’的。我想,大学老师很多时候就是跟着自己的老师或其他老师学的。”在听其他老师上课的过程中,翁恺慢慢地模仿,琢磨,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

翁恺在何钦铭老师的课堂上听到一个“古董级”的授课桥段。何老师请第一排的同学站起来依次唱歌,他告诉学生,这就是一个循环,“假设第位站起来唱的同学走调实在太严重,我不想听了就喊停,让他坐下,第位同学接着唱,这就是;如果不仅仅是第位中断唱歌,连后面所有同学都不唱了,就是。”

“翁老师上课逻辑清楚,通俗易懂,用我们专业话来讲,他写的代码非常漂亮,让人看了欲罢不能。翁老师对编程技术的执着追求也影响了我们一批学生。”

一年又一年,翁恺做工程师的梦想搁浅了。无心插柳当了老师,这一当就是年。


正传:为有源头活水来

完美诠释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翁恺主要开设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硬件相关的课程。如今,他每年都要上10来门课,一年有近600个学时的课程量,这在以课多著称的计算机学院里也算是相当“可观”的了。

课程难,讲得活,是翁恺的一大特点。但学生们很“识货”,总爱选他的课。学生经常比拼的是,看谁能先集齐翁恺老师的课。有一种说法,集齐翁恺的课需要的不是手速快,而是人品好。

然而,就是有这样的幸运学生,可以“连中三元”。有一年,翁恺在同一天里有三门课,有一位学生同时选中了这三门课。当翁恺在不同的教室都看到这张熟悉的面孔时,心里直犯嘀咕,“怎么又是你?”紧接着就怀疑起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教室。

虽然上的课很多,但翁恺对每一堂课都充满着激情和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大学老师不需要讲很细节的知识,而是应该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应该学的,“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知识并不是老师独有。”

因此,翁老师的课上,学生们很少听到概念。他喜欢从问题出发,引导学去生解决一个个问题。“我通常在课上先给出一个‘土办法’,然后鼓励大家挑毛病,这里算式太多,那里太复杂了,慢慢引导大家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翁恺说,“让学生来‘帮’老师完善解题方法,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顺着“爱折腾”的基因,翁恺开设的课程,每年都要“动一动”,不论是内容、幻灯片、作业,他都觉得“不调整好像感觉没意思”,折腾一下就会迸发课程创作的灵感。

2011年开始承担硬件相关的课程任务后,翁恺提出了口袋实验室的观点。为了让学生能把实验器材带回寝室学习,在获得教改项目支持之前,他先用自己的资金购置了实验材料,上课的时候分给每位学生一个“小盒子”,让大家带回寝室做实验。

有时候,翁恺会把自己的课堂打造成“一战到底”式的益智类节目,放出10道“抢答题”,让同学们抢答。“尽管每道题只占期末成绩的一分,但因为名额有限,抢到就是赚到,所以同学们很乐意去尝试。”

除了教学工作,翁恺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组织校级、省级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选拔、训练学校参赛队伍,他所带领的参赛队伍多次闯进世界总决赛,其中,2011年他指导的队伍拿到了世界总决赛冠军,他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冠军教练”。

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翁恺担任过三届班主任,多次被参加“缘定浙大”集体婚礼的校友新人推荐为“最想见到的老师”。三尺讲台上的翁恺不仅成为大多数计算机学院本科生对浙大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且在竺可桢学院和软件学院的评选最喜爱的老师的活动中,他从未落榜。学生们把翁恺视为“男神”,说他完美诠释了“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这句话。

不过因为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翁恺对其他工作往往“分身乏术”,比如科研,也舍弃了一些好的发展机会。但翁恺却看得很开:“上课就好比是创作。这么多年来,我也算是创作出了一些作品,这就是我的收获。而且和同学们一起去挑战,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忙起来的时候,难免有些会顾不上家人。有时,妻子也会抱怨一两句,“回家了就往书房钻,连人影也看不到”。这时候,翁恺总会抱着电脑乖乖坐到客厅里办公,笑眯眯地对妻子说:“这下你一眼就能看到我了。”


后传:一枝红杏出墙来

开慕课源自有话想对这个世界说

有句话说,翁恺,是浙大人的老师,更是全国很多人的老师。这样高的评价,源于慕课。

2014年,翁恺作为第一批老师在教育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刚开始他预估能有几千人报名就不错了,没想到开课前报名人数已经突破一万,最终一共有7万人在网上听了这门课。他开的5门课都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好评,单期注册学生最高达到10万多人,累计注册学生超过180万人次。很多人从他的网络课程受益,学习了知识,也了解了浙大。

翁恺坦言,一开始是抱着好玩的心态一头扎了进去,“作为装备控,我一看到录制慕课视频所需要的摄像机、录音机、调音台,就觉得手痒痒。另一个原因就是套用韩寒的一句话,我有话想对这个世界说。”

这些慕课中的大部分都是翁恺在家中录制的,靠着书墙,一个人、一个镜头、一台电脑。“这样我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比如离吃饭还有二十分钟,我就用十分钟来录一个程序。”就这样60分钟的慕课,翁恺录制要用120分钟,剪辑要再花120分钟,有时候觉得讲得不理想,就重新再录。

翁恺的用心远不止在技术层面,仔细听他的慕课,就会发现与线下的教学并不相同。

“在学校上课,学生是被‘关’在教室里的,不能随意走动,老师讲课也是持续的。但在网络课程中,电脑只占据学生面前非常小的一块空间,学生听课比较随意,随时可以中断课程。”翁恺心里很清楚,上慕课要想上得出彩,让学生坐得住,必须来一番重新设计。

翁恺把自己的方法称为“不讲道理”法,一上课就直接敲代码,一边敲一边讲解,慢慢导出结果。这看上去有点像电视剧里的“霸道总裁”,但学生们非常喜欢,不仅上课认真,而且讨论区互动、答题非常踊跃。

刚开始的时候,翁恺全天候地扑在讨论区,一有问题就马上“灭掉”,慢慢地他发现,即便他不出面,也有人把问题回答得很好。这下,翁恺心里又想了,会不会都是“托”在发言呢?于是他做了一个排行榜,统计谁发帖最多,谁回帖最多,然后排行榜前十的送一个有浙大标志的小礼物。这样一来,从学生留的快递地址就能看出这些是不是“真粉”了。

结果让翁恺很高兴。学生中有小学老师,也有顺风快递都到不了的偏远农村的村民。他记得,有一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中专生,学的是汽车修理专业,但自从听了翁恺的慕课后,就着了迷,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上慕课学编程。翁恺后来跟他交流非常多,时常给他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和鼓励。还有一位上海一所小学的老师,带着十几位班上的小学生来听课,而且最后都拿到了证书。翁恺知道后,送给他们每人一本书。

翁恺说,这就是慕课的魅力。“这些同学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给我留下了很多的感动,也让我们觉得做这件事情是非常值得的。”

上课也能成为“网红”,这是翁恺不曾想到的。他说:“不一定就是我上得最好,主要是浙大的品牌效应。”翁恺说,慕课能让更多的人不出家门就能学到知识,而且课程可以随时看反复看的特性非常有利于学习,“我爱慕课,慕课也爱我。今后我还会一直上下去。”

(来源:浙大新闻办  文 吴雅兰 柯溢能/图片由翁恺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