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朱婉儿教授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温润如玉、婉慧抱持,像是有什么魔力一般,能在青年学生迷茫、不安、焦虑甚至绝望时,以柔声细语解开其胸中郁结。
但走近她、了解她,能发现她柔中带刚,坚毅果敢的个性。正是这种个性让她实现了从内科医生到心理医生的转变,咬牙坚持,做到离开工作了12年的医院、放下读幼儿园的女儿去国外深造?实现在浙大工作的16年中有累计超1000学时的教学、超5000人次的心理咨询和超100起的危机干预,并不断去呵护受到伤痛的心灵!
朱婉儿说,她的亲和近人也许是家中四代行医遗传下来的“天性”,更是她几十年教书育人、医身又医心的自我“修炼”。
危机时刻, 智者架桥
“朱老师,真的很抱歉,这可能是我发给你的最后一个短信了……”,这是朱婉儿课堂上的一名学生想要准备结束自己生命时,在一个周末的傍晚发给她的信息;
“朱老师,我感觉真的活不下去了,我已经给父母写好了遗书……”,这位学生在朱婉儿面前捋起袖子时,胳膊上已经满是自己割伤的血痕……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朱婉儿认为,心理问题的起源往往是无法及时宣泄的负面情绪,造成与修复性力量失联。朱老师们的工作就是去重新在人们心里架起一座爱之桥,修复对生命的希望与信心。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想要结束的往往是痛苦,而并非生命。因此帮助危机中的人找到痛苦的原因、做出准确的评估、开展科学的治疗,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在这样100多例的危机干预事件中,朱婉儿通过构建稳固的信任和长时间的陪伴,教会学生们如何正确面对心理问题:探索真实的自我,疏导压抑的情绪,重建亲子关系等。修复了一颗又一颗受伤的心灵。
朱婉儿不喜欢墨守陈规。在她的行医和执教生涯中,有许多不安于顺境的“叛逆”。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朱婉儿接触到了临床心理学,这给她的职业打开了另一扇窗。她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医心”对于“医身”的重要性。
当时,心理咨询行业在国内正迅猛发展,成为心理医生、开办心理诊所,会带来非常可观的职业收入。但对学生、对课堂的喜爱让朱婉儿毅然地选择了到高校工作,选择了陪伴“未来国家栋梁”的心灵。
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态度让朱婉儿在学生中有口皆碑,有学生说:“朱老师是大学给我印象最好的老师……”,更有曾经课上的学生毕业后邀请她作为“最想见到的老师”出席自己的校庆婚礼。
于是,朱婉儿再次走出舒适区,应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首任主任。面对着中心从无到有的改变,她娇小的身躯里似乎有着无穷的能量。从场地装修、环境布置到logo设计,从制度制定、体系构建到队伍建设,一切从零开始,她亲自参与了中心所有的筹备工作,力求为浙大的学子带来最专业,最完善的心理支持。
守护心灵,初心不移
为方便学生,医生出身的朱婉儿把医院“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引入到了心理中心。工作日的晚上、双休日甚至节假日,心理中心的大门都对浙大的学生敞开,均有专兼职咨询师在岗,以保证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及时在中心获得帮助。
在朱婉儿的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下,心理中心专业化发展迅猛。中心老师自主开发建设的网络心理咨询预约和管理系统、心理测试系统等都等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
至今,心理中心已累计接待学生个体咨询15000多人次、成功处理重点危机个案约350例、开展团体咨询300多场、各类讲座400多场,发挥着它独特的育人作用。但朱婉儿没有止步于此,她说:“带领浙江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朝更规范专业的方向发展,最终促进整个行业的提升是我们站在浙大这个平台上必须要做的事。”
2016年底,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浙江大学牵头成立了“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联盟”,朱婉儿作为秘书长承担了大量工作。通过这些平台,年轻的浙大心理中心不仅让浙大人受益,更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引领着行业的发展。
(文 周伊晨/图片由朱婉儿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