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君:育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工作

教学生涯自读研期间(1983年秋冬)讲授《感光材料》实验课开始,虽然工作才31年,但实际教龄可以算34年了。在教学方面的主要体会有:

1、主讲课程11门,3次负责核心大课

本人共讲授过12门课程(主讲11门),其中包括《物理光学》等3门核心必修大课。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在80年代是很新的课程。系里专门成立了教研小组安排课堂教学与实验,本人任副组长(当时本人才24岁太年轻,系里安排了一位老教师名义上负责)。通过不懈努力,课程取得了圆满成功。本人也因为教学质量优秀,经过学校教务处的听课、考评,于1989年获得浙江大学优秀教学奖。

《物理光学》《信息物理基础》是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物理光学曾高达5个学分,又是考研课的重中之重(07年前为唯一考研课,此后占考研内容的53%)。本人作为该课程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包括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学研讨、考前答疑,编写课件、教材,课程考试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卷、阅卷在内的所有工作。

2、无惧课难面广,勇于挑战新课

在本人主讲的11门课程中,有5门在当时是新开设的课程。印象比较深的有二门新课:

《信息物理基础》是根据光电信息专业发展提出来的新课程,范围覆盖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电动力学、光谱学等四门大课。根据光电系的学科特点,既要涵盖其中的光电相关部分,又不能太过于理论化。这就要求老师的知识面足够广,概括能力强,难度极大。系领导最终安排我开设该课程。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完成了教材的编写,课程如期展开。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评价也从开始的良好到后来的优秀,表明了课程的成功和对老师的认可。

《数码照相机》开设于1998年2月,为全国首次开设该课程。数码照相机进入市场是1997年,当时对数码照相机十分好奇,但知之甚少,文献资料非常缺乏。本人利用科研及行业资源,通过查阅国外文献、广告及评阅的论文,在1998年2月完成了讲义教材的编写,顺利开课,并利用科研经费购置了数码照相机,开设实验。教材、课程、实验开设均为全国首次。

3、备课认真细致,授课条理清晰

有学生在一篇报道中描述:“许多学长都反映说冯老师上课水平高、条理清楚,甚至有人说过听冯老师上《物理光学》这么高大上的核心课程不用预习就全部能听懂”。除了这令人欣喜的夸奖之外,学生对课程和本人的评分也非常高。教授《物理光学》自2005年以来,除了二次良好(2006、07年因病调课较多)外均为优秀,多次排名第一。其他各门课程,考评均为优良。

4、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方面,最早一批采用PPT课件电脑上课,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课堂效率、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复习效果也得到提升。

提倡灵活教学,鼓励灵活学习。反对学生课后抄作业,作业计分不强调对错,而看重思路,在课堂上随机提问作业情况。随机课堂提问,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听课时集中注意力。考试题目灵活,不要求死背公式,甚至鼓励把公式印在试卷上,重点考核能力。进行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课堂翻转,鼓励学生互问、互答,提升教学效果,加深记忆,锻炼学生能力。

5、挽救迷茫学生,绝不轻言放弃

始终把“育人”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把挽救落后同学看做是“救人一命”。

王同学,在上《物理光学》课程时已经留了一级,且有大面积挂科,面临退学,其家长也非常着急,专程赶来陪读,并曾多次送礼,希望我放水让他通过这门课。本人严正拒收了礼物,并认真找该同学面谈,通过多次辅导、督促,最终该同学很好地完成了该门课程,取得卷面77分的好成绩。不是通过放水,而是通过真正的帮助,挽救了该同学。

冯同学是一位硕士生,本科期间成绩优秀,但进入研究生二年级后沉湎游戏,课题工作无法进入状态。但我们没有放弃。通过与他亲人、辅导老师、同学等一起长时间的耐心帮助、引导,他在延期三个月后最终完成了硕士阶段的全部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课题成果。目前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出色。

朱同学与王同学类似,学院党委指派我作为结对联系人。该同学性格内向,一般有疑问也不敢问老师和同学,大面积挂科。本人通过多次上课提问,督促其上课认真听讲,并耐心答疑解惑,使其在该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内向,渐渐地开朗了起来。

6、科研与教学结合,求是与创新并重

把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的结合。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融入教材;把教学内容延伸思路并用于科研实验。例如:将物理光学的孔径衍射与图像处理结合,构思了一个863项目;

利用物理光学中提到的全反射临界角反射特性,让学生设计了一种对焦装置;《信息物理基础》比较理论化,为了使之更有吸引力,结合了很多科研应用实例,如光电器件、电磁屏蔽、电视信号发射等等;《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结合了本实验室的诸多测试仪器;《数码照相机》,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行业资源和科研经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