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捷平教授在长期的教书育人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国内外教学实践经验,他曾经长期在国外大学从事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2000年回到母校工作后,他在浙江大学培育了一大批本科、硕博研究生生、留学生优秀毕业生。他主讲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师德学风受到学生的尊重,深受学生的爱戴,2006年他被评为浙江大学首批教学名师,2014年获得浙江大学首届唐立新教学名师奖。
他所开设和主讲的众多课程中,多年来一直取得优良的评价,他主讲的全校通识课程《德语文学流派》自2007年开课以来连续5年获得优秀的课程评价,范捷平教学团队和他主持的教改项目两次获得(2008、2012)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范捷平教授竭力将国际先进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理念运用到浙江大学的教学和教学领导实践中去。近年来,他提出了以“柏林模式”(德国建构教育学、建构教学论原则)为基础的杭州模式外语教学论,在这一教育学理论指导下,浙江大学外语学科改造方案充分运用国际先进教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融入中国国情和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受到国际和国内外语教学理论界的高度评价,初步形成了国内外语学科改造和自主创新的成功案例,这一成果已经在国际国内的该领域研究成果中受到了充分的关注。
早在2001年,范捷平教授就提出按照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论思想,并开始在浙江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革实验,范捷平教授组建的德国学研究所联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多种教学科研资源,实行模块式教学,按照人才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制定学科改革规划、调整和拓宽学科方向,将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情研究融入传统的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去,创建了“德国学”学科方向,在过去的十几年内,他将四校合并时濒临关闭的德语学科建设成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的热门专业,完成本、硕、博三级学位点建设,并将学科提升到国内领先水平。2014年,德语专业取得全国同类专业排名第五的好成绩。
2000年以来,范捷平领导的浙江大学德国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连续两次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文化交流协议项目。同时,范捷平非常重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2003年以来,范捷平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合作,连续五年为浙江大学各学院德语辅修和德语专业本科学生举办柏林工大暑期学院,参加本科生达到150人次,为浙江大学本科生综合班出国学习专业、文化、语言提供了成功的经验,2015年该项目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定为重点支持项目。2006年以来,范捷平开始着力提升浙江大学外语专业学生的出国交流层次,组织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德语专业本科生与UCLA、哥本哈根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展开交流学习,实施学分互认、课程联授。自2005年以来,我校德语专业每个本科生、研究生都获得在学期间6个月的出国交流机会。2009年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签订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双学位协议,实现了学分互认、双向流动、联合授课、学位互授的全方位国际化培养模式,这一项目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专项奖学金支持及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奖学金支持。
范捷平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他所领导的德语语言文学学科领域内,在他作为学院的主要领导人期间,他把上述经验和思想迅速扩展到学院的整体教学改革中去,2005年提出现代英语教学课程模块化思想并付诸实施;2006年他提出外语+X的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自主招生办法;2006年在制定学院“十一五”规划时,他提出了“外语学生除了外语还会什么”、“外语教师除了会教外语还会教什么”的两个问题,深刻地影响了学院的办学思路,并引发了外语学院本科、研究生跨学科交叉教学模块的诞生。 他的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以博雅教育为体,素质教育为本,知识传播与能力训练相结合,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的目的。”
范捷平在担任外语学院领导期间,积极开拓创新我国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带领全院首创了国内高校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外语人才培养基金”和“良师益友制度”,为高校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担任学校的外事处处长期间,范捷平教授在从事推动学校国际化的管理工作同时,大力推动本科生国际化工程,亲自促成了我校与国际顶级高校的本科生交流计划,同时,他一直把学校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教书育人结合在一起,他把外语人才的培养从课堂拓展到了高校外事实践中去,他提出了外语教学与外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建立了浙江大学外事干部培养基地,选拔优秀外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学校的外事接待、外事管理和外事事务工作,受到了外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欢迎。
范捷平以学生人生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在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中的潜力,以及这些知识的生成和对社会的贡献,多年来,本人不仅在课堂上树立学科带头人的形象,而且在专业建设上以学生为本,德语专业的课程设计、课外实践、国际交流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在学科的软硬件建设上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比如他不仅从德国争取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建设了具有较大藏书量的专业资料室,还多次向资料室捐款,购买图书资料。又比如在学生遇到学习、生活、思想困惑和困难的时候,成为学生首先诉说的对象。他曾多次帮助和引导精神抑郁同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多次给予经济困难学生度过难关,帮助众多学生在就业、出国深造、学业质询等问题上答疑解惑,受到同学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