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教授1986年6月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得硕士学位后,一直在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8年公派赴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29年来,对教育事业热情投入,积极钻研有效的教学方法,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职责。2000年起,担任了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所长、建筑工程学院主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长期坚守教学岗位,工作成绩突出。
一、保持持久、细微和无闻的教学工作品质
华晨教授先后为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9门,年均承担2门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和2门继续教育课程,考评结果优良。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华晨教授逐步发现了10年前教师的课内和课外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之外同样需要进行并无计划的教学工作。除了在课堂中认真备课、讲解生动和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之外,也要在课外热情配合学生的各种学习要求。具体工作包括:向同学介绍高年级学长使其获取经验,在宿舍区举办讲座以利用课余时间,联系已经出国的学长为同学出谋划策,将毕业班的教学内容结合考研或出国准备使同学得以二者统一。同时,注重培养年轻教师以形成课程的有机系列,将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教师教学配合的有效教学团队。针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想法,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既符合科学规律又具备创造个性。1998年以来,获得浙江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998)、陈从周建筑教育奖教金(1999)、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2002)、 6次获得浙江大学土木建筑规划教育基金会“十佳教工”(2002、2003、2007、2008、2009、2012)、学院“育人标兵”(2012)、浙江大学优质教学一等奖(2013)、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2014)、浙江大学第七届“三育人”教书育人标兵(2014)、唐立新教学名师奖(2014)等荣誉称号。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均是实行5年制的本科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学习内容日益增加,超过200个学分的课时仍然无法满足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由此引发了全国高校有关该专业教育的教改探讨。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华晨教授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在兼任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的条件下,以“真题真做”和“真题假做”2种方法配合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利用作为中组部和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民政府挂职担任市长助理的机会,为学生进行西部地区的建设实践提供教学平台;积极与全国同行共同研究如何取得本科教学中专业性与通识性的平衡。2002年以来,发表教改论文8篇,获得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优秀论文奖1次。担任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2005年以来,连任全国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三、注重国际化教育与本土化教育的结合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并熟知国情的学生,是教育顺应未来的需要。华晨教授积极探寻符合专业特点的进行国际交流和结合中国实际的教学方法,依照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不同的教学要求,逐步形成了本科阶段的中外师生混编式工作坊、硕士阶段的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行业年会、博士阶段的联合培养等国际化教学模式,同时,接受外国留学生在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国际化教学过程中,坚持内容中国化,方法国际化,使学生提高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2008年以来,完成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浙江大学学生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1项,正在进行教改项目2项。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1次。
四、信奉“没有学生的进步就没有老师的价值”
华晨教授在浙江大学网页上的个人简介中,展示了其工作成果很多来自于与学生的合作,因此,该简介最后的一段话是:“华晨老师对各位同学取得的学习成果感到由衷的快乐,没有学生的进步就没有老师的价值。感谢各位同学!期待其他同学继续为以上内容添砖加瓦。” 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揭示了百年树人的道理,使华晨教授懂得了播种的意义,同时也体会了收获的喜悦。采用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来加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是华晨教授今后工作的持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