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正卯:教书育人是教授的第一职责

1、爱岗敬业、重视教学,教书育人作为教授的第一职责。

在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任务的同时,承担了大类基础课程“数理方法(甲)”I和II,竺院求是班基础课程“数理方法” I和II、 竺院荣誉课程 “普通物理学I”,通识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专业限选课“等离子体物理导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和建设任务,年均教学时数超物理学系教授的平均教学时数;将承担国家科研任务作为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融科研于教学,紧密结合科研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实在的用处,不断将科研成果吸收到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或小课题研究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学生科研训练之中,重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教书过程中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求真务实学风的养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授。在课外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辅导答疑及座谈等,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远多于上课时间,有时毕业后的学生还会来问,不仅解答学业问题,辅导学习方法,而且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良好道德情操。曾被评为学校第六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取得多项教学成果或奖励。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与学共同合作。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基础、需求、兴趣点,结合学科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发挥科研特长,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结合“数理方法”课程教学与本科生共同在 SCI杂志“物理学报”上发表 “静电波对磁化等离子体的共振加热的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的学术论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取舍,尽可能把物理原理与现实生活、自然现象、科技前沿联系起来; 并融入教师自身的科研体验,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追踪学科前沿,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问题式、探究式、互动式等以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求知欲。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效提问,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流程,拓展教学过程。物理学知识具有系统性,迁移性,教学过程往往是“串联式” 的,要实现有效教学,就需要关注整个过程,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解决所有学生碰到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从课堂教学向课内外多形式合作教学转变,包括课前课后师生间的交互,特别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等。教学成果应邀多次在全国性教学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并获得多项教学奖励,包括:

(1)“综合型大学的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的创建与实践”,2005年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3/5);

(2)“科学素质教学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建设”, 2008年获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2);

(3)“国际化的创新型的物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 2008年获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5);

(4)“基础物理课程师生合作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2年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4);

(5)2008年获得浙江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奖;

(6)2011和2013年获得浙江大学年度教学优质奖二等奖

(7)2013年“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成为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1998年起,针对人文社科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相对滞后的问题,率先开设了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2000年被学校列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课程,2002年成为浙江大学精品课程,2004年成为全国首门科学素质教学的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负责人为盛正卯、叶高翔)。2013年秋冬学期,作为全校唯一的试点课程,在浙江大学和湖州中学(作为大学先修课程)开展异地同时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课程将物理学与科学精神作为文化进行讲授,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突出科学方法的传授,包括问题的提出,模型的构建(抓主要矛盾,复杂问题简单化),结论的得出;鼓励学生就社会、科技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结合实际开展创新性探索;近年涌现出一批以科学的方法,独特视角观察社会,或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通过探索得到了超出常识的结论的创新性的优秀课程报告(具体见课程网站);并将教学成果固化为教材。

盛正卯,叶高翔,《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盛正卯,叶高翔,《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被中国人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的相关课程选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 精品课程网站: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4347.html

(2) 课程资料(包括试卷及参考解答、思考题库、优秀学生课程报告选编等)下载地址:http://ifts.zju.edu.cn/iftsnew/~course/zm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