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心编制高质量教材
从1992年主讲《管理学》后,深入研究管理学,历时五年,于1997年出版了自编的《管理学》。由于该教材条理清楚、概念清晰、结合中国实际,1998年即被教育部作为向全国高校重点推荐的两本《管理学》教材之一。2005年修改出版第二版,2012年出版第三版,至今已累计发行40多万册,为众多高校所选用。
从2005年开始,针对本科生缺乏社会阅历的特点,花三年时间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结合大学校园生活、专为缺乏社会阅历的本科生编写的全彩《管理学》。2009年该书入选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教材,2011年出版第二版,深受师生喜爱。
2012年与浙大出版社合作,发布了国内第一本多媒体数字教材《管理学》APP,上线三个月下载量就超过5000次,2013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浙江省“树人出版奖”。
2、持续致力于课程建设
2002到2004年分别承担了浙江大学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管理学》建设项目,2005至2007年承担高教出版社重点项目“管理学教学整体解决方案”,2008年承担学校首批研究生示范课建设“研究生《管理学》”,2010年获得学校第二批研究生示范课建设“MBA《管理学》”,2011年获批浙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管理学三维教学管理模式研究”,2012年获得浙大本科建设项目“管理学组织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13年获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
通过项目建设,本科《管理学》成为第一批校级精品课程(2004)、重点课程(2005),品质课程(2006),2008年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所承担的二个研究生示范课建设项目结题评价圴为“优秀”,“本科课程组织化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发表了“中西方“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比较”、“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7篇教研论文。近五年开发和编写6个教学案例,其中四个分别获得2010-2013年 MBA“全国百优管理案例”。
3、组织开展各种教学交流
自2005年开始,牵头组织举办全国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研讨会或《管理学》课程师资培训班,至今已举行五届教学研讨会、三期师资培训班。该教学研讨会或培训班得到了同行热捧,参加的教师和学校不断增多,现已成为业内品牌教学研讨会之一,2012年的师资培训班被列入教育部骨干教师高研班项目。
多次应邀出席福建、江西、天津、河南、辽宁等省市精品课程建设会议,作大会主题报告。应邀为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教师作教学经验交流,为教育部经管类师资培训班、全国案例开发与教学培训班、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西部骨干教师培训班等作专题报告。
4、建设开放的“管理学课程网”
2007年,邢以群教授自行组织开发建设的“管理学课程网”(www.glxkc.net)上线。这是一个开放的共享交流平台,教“管理学”的教师和学“管理学”的同学可从该网站中获得众多的动态更新的各种辅助教学资料。同时,该网站还可用于课程辅助教学,在线提交和批改作业、在线答疑等。目前,已有全国1500多名管理学课程主讲教师、上万名学生注册使用。
5、精心准备和上好每一次课,把学生的事放在第一位
精心准备每一次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注重融育人于教学过程之中。注重研究教学对象特点,根据教学对象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本科体验式、研究生问题导向型、MBA案例式教学方法。近十年来,每年的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课堂教学工作量都在200学时上下,历年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优良率100%。
坚持两周一次的学生学术例会。认真批改回复学生提交的每一次作业,及时回复学生的邮件和提问,认真指导和仔细修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只要有时间和可能,就答应学生的邀请作讲座、做嘉宾、当评委,以及做指导老师。任何时候都不忘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主动关心学生、引导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类事情。
6、获得过众多荣誉,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梯队,获得过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在研究生会、学生会举行的首次“良师益友”评选中获得“良师益友”称号。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曾被评为竺院“年度最佳教师”、MBA“年度最佳教师”、管院“最具幽默感教师”。2010年、2012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第五届、第六届“三育人”标兵,2013年获得学校第三届“师德先进个人”等。
一位博士毕业生在给邢老师的邮件中说:“您可能并不认识我,但您的《管理学》我听了四遍——都是蹭课的……。谢谢您的课!2002年,我第一次旁听了您给研究生开的《管理学》课程。您不但帮我打开了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大门,而且教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今天(准确说是昨天),我被正式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并和一家咨询培训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7年前我为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已经圆满实现,而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执行也已启动。如果没有您的指点,我想不会有我的今天。所以,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