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词】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他辛勤耕耘四十年,无私奉献谱华章。一把神刀在手,披肝沥胆解病患疾苦;传道授业解惑,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培养国际视野,创造移植奇迹。他犹如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引领莘莘学子蓬勃成长,欣欣向荣!
严谨的师风是高水平教学的基本保障
郑树森始终强调师风师德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基础与保障。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变化、教学手段如何改革,严谨求实、甘为人梯的师风师德至始至终是高水平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郑树森院士参加工作30余年来,所有教学任务从不迟到、早退,授课前反复修改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课件上的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就是不能把错误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高深的医学理论知识,郑院士备课时均要斟酌再斟酌如何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将艰深难懂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郑院士每次授课均提早到达教室,趁着上课前的时间与同学谈谈心、了解了解大家对外科学的兴趣,询问同学们心目中精彩的外科学授课时怎么样的。郑院士讲课时,每次都西装领带,站立讲课,即使冬天也一定脱去大衣,从不坐着讲课或者靠在讲台上。郑院士说,唯有老师以身作则,医学生在将来成为老师、成为医生的时候,才会与自己的老师一样尊重学生、尊重患者。郑院士在授课时总是声音洪亮,偶尔麦克风故障,郑院士就靠自己的声音保证坐的最后排的学生也能听到。郑院士授课时还时常提及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当学生时的趣闻,勉励学生敢于攀登医学高峰。一次授课结束后,郑院士就接到学生发来短信——“您的讲课很给力!”
郑院士无论临床、科研、管理工作多忙,每周一定抽出时间来亲自举行教学查房,每次都把学生叫到自己的身边,手把手教如何做体格检查、检查当中要注意什么、什么样的状况体征是阳性体征、什么样的状况体征是阴性体征,自己亲自做一遍,然后让学生们一个一个在自己面前做体格检查,再一个一个纠正错误的地方。影像学图像是外科医师的眼睛,郑院士每次都亲自拿着CT或者MRI片子来教导学生,CT和MRI是怎么读片的,哪里是病灶,如何来判断病灶是恶性还是良性的,怎么样来评估病灶能否切除等等。郑院士在手术中,也耐心教导学生哪里是重要的血管、手术方案是怎么样的、手术当中要注意什么。30余位外国留学生慕名主动要求放弃寒假休息,跟随郑院士查房、手术。寒假中郑院士查房时身边围绕着的各种肤色、不同国家民族的留学生成为外科病房的别样风景。
郑树森院士就是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在30余年的从医、从教岁月中,兢兢业业、耐心细致地教导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他的学生中许多早已毕业又走上了从医、从教的岗位,以郑院士教导的严谨求实的医风师德教育怀揣治病救人理想的新的学子。
接轨国际医学教学水平、倡导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
当今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不奋起直追、掌控国际前沿发展动向就要落后。郑树森院士早在20余年前即率先倡导和实施全英文教学查房,开全国之先河。经历20余年的不懈坚持与发展规范,全英文教学查房已经成为全科室全体学生、医师参与,汇集放射、超声、麻醉、护理、手术管理等多学科参加的大型日常性教学、学术活动。每周举行、风雨无阻。郑树森院士每次亲自主持,学生英语汇报病史、各相关学科英语分析病情、医师之间英语讨论诊治方案,郑树森院士英语点评和总结。郑院士还修改医学生撰写的英语病史报告,纠正学生和青年教师英语语法的错误,布置会后阅读英语文献的作业和任务。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专家参加全英文教学查房后,连连惊叹与欧美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教学查房已无区别,同时国外专家在未经任何事先准备的情况下,现场就能融入到教学查房的讨论环节中,真正实现了与国际的“无缝”联接。
郑树森院士还积极推动双语教学,率先在国内医学生授课采用全英语课件,并要求青年教师也能双语授课甚至全英文授课。每年均选派若干优秀青年教师赴欧美一流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提高英文水平,掌握国际医学发展趋势。以对青年教授英语能力的培养来带动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2009年,首批医学留学生班正式进入临床课程学习阶段。由于长期的积累和训练,郑树森院士带领的外科学教学团队毫无困难的接手和完成了留学生班的全英语授课任务,课堂上讨论热烈、师生互动密切。2010年,首批医学留学生进入到实习阶段。临床实习意味着教师很难事先准备好完善的教案,也难以预料临床教学中发生的事件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就在许多课程教师为如何进行留学生临床实习忧心忡忡时,郑树森院士带领的教学团队顺利地接手和完成了留学生的外科学实习任务,留学生在实习期间完全融入了郑树森院士的团队中,愉快而充实地结束了在外科的实习教程。许多留学生在离开外科学进入其他学科的实习阶段后,还经常回到外科,参加教学查房和手术。
高水平的医学教材是未来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础
任何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材。郑树森院士针对我国医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优秀教材编写经验,汇集包括10余位院士在内的顶级编写团队,主编出版了《外科学》五年制、八年制、《外科学进展》、《外科学专升本》、《肝移植》、《外科学进展》等在内的一系列外科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主编覆盖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专科、研究生课程等几乎我国医学教育所有学制在内的系列教材,并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国内高等教育专门出版机构出版,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其少见的。其中《外科学(八年制)》教材针对八年制医学生这一优秀生源组成的学生群体,借鉴国际著名外科学教材编写经验,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全部教学内容及撰写连贯性基础上,创造性设置了“Box”等环节,对章节上若干有重要临床意义或者最新学术重大进展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而深入的阐述,广度与深度兼顾,是我国医学教材编写中的一大突破。《外科学(五年制)》作为我国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材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了国内多位院士组成的强大编写团队,一流的编写队伍保证了一流的教材质量。
面向全国、共享教学成果
历经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秉承教书育人的严谨传统,郑树森院士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手把手将自己的医疗、科研心得、经验无私传授给广大学生。郑树森院士主讲《外科学》于2007年即获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并获推荐申报国家级资源共享课,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并担任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多次获得“教书育人标兵”、“三育人标兵”、“教学名师”等称号。2012年,郑树森院士主讲《肝移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评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通过网易、中国教育网等十余家大型网站向全球播放。
郑树森院士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持全国临床医学的教学指导工作。他主持编写了《中国临床医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规范》等我国临床医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的重要参考文献,对于规范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推广优秀教学成果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同时,郑树森院士还通过主持全国医学教育研讨会、构建远程教学、医疗网络系统等,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革新,不仅为大专院校、更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培训青年教师和医务工作者。
创建国际化视野的开放性科研平台
郑院士带领的普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所属实验室为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国际化视野的开放性科研平台。2003年及2008年,郑院士两度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唯一的973计划:《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2003-2008年)和《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2008-2013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十一五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项,卫生部行业专项基金1项等。学生在这个科研平台中能够迅速成长,掌握专业领域国内外前沿。郑院士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讲学,内容涉及肝胆胰疾病诊治、肝脏移植技术、肝癌研究进展、移植免疫前沿、临床免疫耐受诱导策略等各方面,给研究生营造了浓厚的群体科研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思路和见解,此外,也为研究生提供国外一流的大学深造的机会等。 郑院士为每位研究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他们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培养发散性和逆向性思维,在进行基本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处于不同台阶上的研究生,采用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法。同时,也根据不同研究生的个人特点予以积极正确适时的引导,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郑院士领导科研团队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Liver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tion等SCI论文150余篇。主编教育部规划《外科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及专升本教材, 主编《肝脏移植》、《胰腺移植》等移植专著;2002年9月创办主编国内首本肝胆胰疾病领域的英文杂志《HBPD INT》(SCI 收录),2003年11月创办《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杂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浙江省重大贡献奖。同时,郑树森院士所领导的肝脏移植团队获得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