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词】
三十年的耕耘与快乐,那是因为与年轻的学生在一起。三十年的努力与收获,那是因为有美好的希望相伴随。他用敏捷的思维,丰富的联想,严谨的推理,幽默的言辞,以及激情的演讲,带领学生步入神奇美妙的数学天地,夯实迈向成功明天的事业基石。他是一位课堂上的良师,更是学业中的益友。
三尺讲台,栽大木柱长天
张振跃1989年开始在浙大数学系任教,从早期的混合班到后来的竺可桢学院和求是班,他主讲《数学分析》课程三十余年。第一次站上讲台上课时,讲了没多久,一位坐在中间的男生便摇起了头。“看得出他有不满。”张振跃不由地想起之前同事的话,“给混合班的学生上课,你有可能要碰钉子。”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张振跃多次改变教学方式,始终坚持“努力让学生能够从教学中发现和挖掘数学的美,体验和运用数学的美”,并最终形成其“凶残”与可爱并重的教学风格。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而不是直接将解题过程“和盘托出”。遇到学生解了三天还没有解出的题时,他并不注重题目是如何运算,而是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点拨学生如何对这道题进行思考分析,直到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怎么就没得出结论呢?”但他并不止步于此。更进一步地,他运用代数的方法,更简洁利落地重新解了这道题。让学生从多维度深层次地了解了这道题,训练了看待问题的思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解决问题的角度。
在《数学分析》的课上,一眼望过去都是黑压压的脑袋,一些来“蹭课”的学生弓着背、蜷着腿坐在过道上,也有经验老道的,自己搬来折叠椅,找个空地一摆,在膝盖上摊开本子,笔记写得飞快。张振跃便是凭借着其扎实的学养和人格魅力多次被竺可桢学院高票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长风破浪,有温度有态度
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张振跃的教学风格曾被形容为“凶残”,实则是其教学精神的温度与态度的体现。张振跃心底有自己的教师使命和责任担当。当学生考试结果不理想,央求张振跃别把成绩告诉家长时,他一方面严格地批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又耐心地翻出考卷,将错题一题一题地分析下去。除了课堂上,生活上,有位学生曾因不习惯杭州的生活,一度想要休学,后来幡然悔悟,写信请求张振跃补救之前的功课。得知此事的张振跃在回信中,既严厉地批评了学生的游戏态度,指出了该生存在的错误认知,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尽快改正,不要走上人生的弯路。张振跃坚持以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以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如有学生在邮件中没有落款、没有抬头,他会在邮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当用语及不礼貌之处。为人师表,恪尽职守。
正是这样一位有温度有态度的严师,才能让学生在无记名评语中深情地谈到“学术与人格并重,严厉与宽厚同存。他时而是老师,时而又是朋友。他用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领略数学的魅力,以生动有趣的例子是我们懂得严谨的重要。一朝为师,终生难忘。“
矢志科教,躬耕春秋数度
张振跃坚持“美在知识中、美在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努力让学生能够从教学中发现和挖掘数学的美,体验和运用数学的美。以逻辑清晰、推理严密、治学严谨的教学态度,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激情饱满的教学面貌,深入浅出、富于类比、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以及具有分析深度和人生哲理和善于将数学溶于生活的教学风格,被大家认可。
在长时间教学任务饱满的同时,在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具有公认的高学术水平,曾两次获全国计算数学年会大会特邀报告。以严肃、严谨的态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并完成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项目,一项重大计划(培育项目)、四项省部级项目,作为主要骨干参加国家科委攀登计划“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项目和两项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的研究工作。入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规划。在国际上科学计算及其相关学科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80余篇研究论文,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系列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其中许多研究工作具有领先性和原创性。
(张清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