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世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物名片鲍世宁,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属表面上吸附与共吸附的结构与电子态研究,碳团簇的电子态研究。教授《普通物理学(H)》等课程,每次教学效果评价均为优秀,6次被竺可桢学院学生评选为最佳任课教师。2012年获首届心平教学贡献提名奖。


  三十载积淀,倾囊传授

从1984年开始担任助教算起,鲍世宁已在讲台前站了近三十个春秋了。这三十年间,教材从简单的影印本换成了原版的英文书,教室换了一次又一次的新颜,学生一届又一届地走进来、走出去,鲍世宁也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年过花甲的长者。但是,三十年过去了,他依然在讲授着物理学——一个严谨实用、启迪和引导人类文明的基础学科。

作为一个教了一辈子物理、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教授,鲍世宁认为提高科学素养、培养严谨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他将自己对物理的理解融入到讲课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用同学的话说就是“刚开始听觉得很普通,听完一堂课回头想想就感到整堂课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结构鲜明,特别是概念的区分和比较,知识点的梳理和连贯,感觉听得十分通透,又启示激发我继续探究下去。”

特别是《普通物理学(H)》课考试可以自主命题后,鲍世宁在讲课内容和重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自由。比如,他在给竺可桢学院学生上课时,他会结合学生的基础和今后学习发展的实用性,将上课的重心略向近代物理学倾斜,给同学们介绍更全面、更深入的近代物理知识和思想。鲍世宁说:“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关于近代物理的知识讲得并不深入,而许多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近代物理打交道又很多,现在确实有很多同学跟我反映这一改变对他们有一定帮助。”

鲍世宁讲课用的课件一律都是蓝底白字的,字里行间透着一份厚重,看得出制作得十分用心,当记者询问鲍世宁是否经常在补充和修改课件内容时,他微微一笑:“基本没有增加,反倒是每年会删掉一些不必要的东西,留下最精华的内容和最经典的例子,给学生留出一些想象的空间吧。”

学生提问,感到难堪也高兴

每堂课下课的时候,鲍世宁总是会被许多学生围着问问题,有些是关于课上内容的疑问,有些是交流平时学习和拓展中的个人见解,许多次上课铃声也没能打断正在“兴头”上的同学接二连三的“挑战”。

对此,鲍世宁都会尽量满足学生们的提问,为了不影响下节课上课才不得不结束。同学们的问题千奇百怪,鲍世宁总是耐心地给与解答,“当然,有许多问题我一下子也答不出,虽然在同学面前确实感觉有点难堪,但我不在意,还是打心底里觉得高兴,有他们在,上课就有信心。”他的高兴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课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更多的是真心为同学们认真钻研的精神和不常规的思维方式感到欣慰。在认真解答同学们的提问的基础上,他还常常将一些典型的问题放到课堂上和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是鲍世宁心目中最理想的课堂互动方式。在这个不仅要求老师将知识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还讲求“课堂互动”的教学时代,“互动”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的一大良方。然而不同的老师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而一个被学生喜欢的老师总有自己独特的诠释。在鲍世宁看来,互动不等同于简单问答,老师问:“好不好?”学生集体回答“好!”这是低层次的互动,比较高层次的互动是由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再全班讨论,由同学来回答,最后老师再进行补充和总结,这就是鲍世宁所推崇的“学生主体”原则。

确实,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都十分活跃,丝毫不拘谨,常常会脱口而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候甚至会打断鲍世宁的讲课。他却从来不生气,总是和蔼地问一句:“有人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吗?”

亲切的鲍爷爷,严格的好老师

对许多同学来说,“鲍老师”是一个有些陌生的称呼,但只要一提到“鲍爷爷”,同学们的脸上就会浮现出熟悉爱戴的笑意,有人说:“鲍爷爷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物理老师,永远支持他!”

鲍世宁坦言自己与同学们的年龄差距大,但与同学们相处过程中反而有一种隔代的亲密与宠爱。同学们称他“鲍爷爷”,他真的感觉学生就像亲人一般。

他关心学生,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学习中,在担任物理求是科学班2010级负责人期间,“鲍爷爷”总是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学生寝室,与同学们亲切地交谈,渐渐地,他与学生之间“客套”不再,学生们也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真诚地表达出来。

然而,作为老师,“鲍爷爷”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他的考试试卷往往比《大学物理》要难很多,每年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及格,许多学生都说修鲍老师的《普通物理》压力很大,不仅课堂上要紧跟节奏,积极思考,课下还要自己花许多时间消化课堂内容、看许多的辅导书、找资料深入学习。

鲍世宁虽然出题难、要求严,但绝不会故意压分,他总会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应有的成绩。

三尺讲台,退休前的坚守

鲍世宁是物理系上课最多的老师之一,近年来每年的工作量都超过了300学时,虽然鲍世宁自觉年事已高,身体也渐渐地跟不上了,但他始终不肯放弃教学任务,在一期关于“心平奖教金”的访谈节目中,鲍世宁说,他一直认为教学是一件神圣的事。他几十年沉心执着于物理,与课本、讲台为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桃李天下———“总算是做了一些值得的事”。

鲍世宁四年前就停止招收研究生了,但他对于本科生的课程却始终不曾放手。当他得知他开的《普通物理》班选课人数过多以致许多人上不了他的课时,主动提出为那些“落选”的同学增设一个班。由于教室安排的原因,起初的几个星期,鲍世宁每次上完两节课去另一个班上课时,都要在15分钟内从西区赶到东区的5楼,后来教务处了解了此事,特意为他更换了教室。当我们听说这件“小事”时,都为他的敬业与奉献精神所感动。

生活中的鲍世宁话并不多,谦虚稳重,说话特别实在,说自己一直在努力上好课,但距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得很远,这次获得“心平奖教金”的提名奖对他而言是肯定也是鼓励,他没有什么别的愿望,只是希望在剩下的不长的时间中,把课上得更好。

采访后记

鲍老师是我的《普通物理》课任课老师,在刚进大学时就听说过他,不外乎是学生对他的敬佩和喜爱。但当我真正坐在鲍老师的课堂里,才亲身感受到了他的敬业、耐心、认真、慈祥。他十分重视课堂教育,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又时时关心、鼓励、体谅着我们。在采访他时,我更深深感受到了他的谦虚和内敛,对待名誉有一种淡泊的心境。他只是用自己的言行和治学态度,感染并且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求是学子。

                                                                                                    (作者:学生记者 黄艺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