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晚上10点,沈坚老师还在北京。第二天早上9点半,他就精神矍铄地出现在紫金港校区,接受采访。他真的很忙,可是再忙,约定的事情,他不会拖延。再忙,给学生上课这件事,他牢牢记在心里。再忙,学生找他谈心,他都会欣然接受。
从教三十年,与90后的学生有着三十多年的年龄差距,但是很奇怪,大家都喜欢把他当朋友,周末一起爬山、聊天,在运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聊人生谈理想。他很潮,人人网、新浪微博,都是跟学生交流的平台,抽空刷个微博,在网上传几张风景照,羡煞旁人。
爱历史,爱学生,爱生活,虽然行政科研任务繁重,但他最喜欢的,还是三尺讲台。他最值得骄傲的身份,还是“老师”。
教书:三尺讲台的快乐与荣耀
每年的教师节,沈坚都能收到很多学生的短信,问候一个连着一个。这些学生大多只听过他一两门短学期的课程。2012年的教师节,当他走向小剧场的领奖台,掌声已经响起。“我感觉很荣幸,这是学校对我工作的肯定。其实教书是教师的天职,我们浙大有很多优秀的老师,这个奖,应该是给所有优秀教师的。”回忆起站在台上的感觉,沈坚很是感慨。
沈坚一直承担着竺可桢学院全体本科生必修课《人类文明史》(文科为〈世界文明史>)的全部教学任务,同时还额外承担学校预科班的教学任务(每年二个班一个月密集上课),还有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人文学院学生的平台课、研究生课程等。一年给本科生授课平均达200个课时,最近一年课时长达240个,此外还有研究生课程,每年教学工作量达300多课时。他的教学不仅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五年来本科课程的考核几乎均为优秀,深得学生好评。
作为科研教学双肩挑的老师,加上身兼多个行政岗位,沈坚本不必上那么多课。“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上这么多课,我想原因只有一个,我喜欢上课,喜欢和学生呆在一起。”沈坚说,教学相长,在教书过程中,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只要站在讲台上,他就能感受到快乐。同学们的专注和认真也让他觉得快乐。
去年,沈坚开了通识核心课程《西方文明史》。通识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精神。沈坚觉得这个课程很有趣,他认真备课,搜集资料,把资料放到学生的讨论群中。沈坚坦言,有些同学可能一开始不能很快融入,但是慢慢的,自主思考自主阅读的兴致越来越高,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和发言,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讲古希腊史的时候,沈坚先花两节课时间主讲伊利亚特奥德赛的解读,然后布置阅读作业,让同学在讨论课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讲台上走过了三十个春秋,上课对沈坚来说早已是一件挥洒自如的事了,但他依然非常认真地准备每一堂课。《世界文明史》课件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其中有近一千张图片都是他从书籍资料中扫描下来的,虽然这个过程枯燥费时,但他异常认真。
育人:学生的事,敷衍不得
历史系的学生在大学里学了些什么?出去之后能干什么?很多人对历史系这样的“冷门”学科不了解,存在种种质疑。对此,沈坚坚定地认为,每个学科都有存在的价值,文科学生更应该主动思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知识面。他总觉得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承担社会的责任。
沈坚目前担任着09级历史系三位学生的导师。沈坚有空的时候经常约他们出来喝喝茶聊聊生活。当年选专业的时候,其中有位同学找到了沈坚。沈坚耐心地给他分析每个选择的利弊,建议他发挥自己的特长,遵从自己的内心。“你可以在欧洲中世纪史方面做到最顶尖,你也喜欢这个,有这个资质,如果不去做,太可惜了。”他最终说服了这位学生。人文学科是要为社会发展把关的,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如果没有人文学科的历史观、伦理学等非物质层面的把关,科技发展可能会无方向,甚至反方向,危害到人类发展。沈坚的话很朴实,正如人的培养一样,一个人再聪明,如果没有人文情怀,没有人文素养,他就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甚至会走向极端。
从1994年到2003年,沈坚一直兼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和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思想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他常常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周边的学生。“我影响不了世界,但我能影响我的学生,我的学生再去影响他人,我们人文学科很需要有传承,也很需要去影响他人。”他这样解释。
他乐于与学生交流,积极参与学生课外活动,几乎有求必应:如做学生活动的评委、义务给学生做讲座,参加毕业晚会,接受学生社团访谈,甚至在学生的DV作品中充当群众演员。他说:“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对待学生的事情,我敷衍不得。”
同学们都说,沈老师总是笑眯眯的,见到学生更是笑得开心。他非常地平易近人,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跟学生聊起来根本没有代沟。他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竺院的学生都喜欢称他为“沈爷爷”。
生活:很简单,很幸福
沈坚实在很忙,有一次出差去日本,下午赶回杭州,晚上就上课。很多时候,他都在各地奔波。科研活动,学术交流,还有非常多的课时和繁重的行政任务。但他总是一脸笑容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精力充沛,站在讲台上风度翩翩,讲起课来深入浅出,深得学生喜爱。
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普普通通地做学问,普普通通地扮演好教师的角色。生活中,他喜欢爬山,他是人文学院登山队的“铁杆”成员,虽年近60,由于体力好,登山时常常让年轻人也跟着累,所以大家送他“老妖”的称号。他喜欢法国葡萄酒。葡萄酒是法国的一张名片,是法国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环,他会在研究生课程中讲一讲法国的酒文化,还会慷慨地准备好美酒,跟学生一起分享品评。他喜欢摄影,拍拍照片,光影之中,还有那么一丝浪漫主义情怀。他喜欢历史,历史是专业,是事业,更是伴随一生的热爱。
这份对生活的热爱,感染了很多人。历史系的同学讲起他们的沈老师,总是津津乐道。“我们每个周六都去爬山,你要不要去?”他们非常享受这份与沈坚老师一起爬山的快乐,信任这样一位可亲可爱的老师。学习之外,这样的放松,让人觉得身心愉快。
知足常乐,沈坚老师的生活很精彩,而这一切只是源于热爱。
(作者:学生记者 潘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