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科研与一流教学在他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作为一名教师,他将课堂演绎为回味无穷的精神大餐;作为一名学者,他在字里行间诠释自己的社会理想……”
伴着颁奖词的朗读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从小剧场的台下走向舞台中央,路不长他却走得异常缓慢,他甚至想闭上眼睛,去感受这一幸福时刻。
今年,是他走上三尺讲台的第二十年头;今天,是全国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此刻,他将在全校师生的见证下,被授予浙江大学杰出教学贡献奖。
朗读声一落,郁建兴深深地向全场师生鞠了个躬,顿时掌声雷动,但他依然能捕捉到了一些异常且熟悉的声音,他知道那是他的学生们的喊声……鼻子一酸,双眼朦胧了,那一刻,他的思绪回到了“前二十年”。
累累硕果间,他一直追求真理
郁建兴教授长期以来担任浙江大学行政管理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地方政府管理与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并基于广泛、深入的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拥有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评委会院士代表孙优贤
2012年4月8日下午,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223会议室,一场题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的讲座。
“什么是社会建设?”一开始,郁建兴就向台下的师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顿了一下后,他说道:“我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至少应当包括四部分内容,即社会民生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能力建设……”
近两个小时下来,在郁教授深入浅出的分析、鞭辟入里的讲解后,看似复杂难解的课题便不再枯燥乏味与高深莫测,反而偶尔幽默风趣的语言让现场掌声四起,就连远道而来的《光明日报》副主编刘伟也连连称赞。
一周后,《光明日报》整版刊发演讲报告,一时间内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郁建兴教授治学严谨,严格遵循社会科学研究规范,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社会科学界有着很高的科学信誉。”
心平奖教金评委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对郁建兴的这一份评价毫不夸张,郁教授一直是科学研究中的佼佼者。
长期以来从事国家与社会、地方政府管理与创新、社会管理等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他提出的“中国公民社会在参与中成长”理论被誉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一个范例”。
这些便是他二十年科学研究的成果: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惟一作者出版专著13部,主编英文论文集1部,译著3部,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我会特别重视课程的科学性与前沿性,注重运用普遍理论解释、解决中国问题,特别注重立足中国实践批判性地看待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已有理论。”结合教学需要,郁建兴主编出版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丛书》、《全球化与治理转型丛书》、《服务型政府大视野丛书》,主编3部教材,对所授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累累硕果间,郁建兴一直追求着真理,用他的刻苦研究与睿智思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政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书,更要育人
我经常问自己:“你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什么?你认为他们毕业时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这便是我的答案……———郁建兴关于“教师职责”的拷问
“先别忙着说,先看看它到底要做什么;面对好的声音,我们要问问,这东西真的那么好吗;面对坏的东西,我们要想想,他真的有那么坏吗……”
在郁建兴的课堂上,永远没有正确答案,有的就是一种批判和怀疑的精神。
从教二十载,郁建兴对于三尺讲台的痴迷从未改变。他依然每年坚持为本科生、硕士生、MPA、博士生等开设各类课程,课时达300余个之多。
但凡上过郁教授课的学生,都会说这位老师的课堂有一种魔力,这位注重实证的政治学老师,会主动贴近当下出现的问题,会使用更加定量、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论证。
“整堂课程始终贯穿着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信念和信心。从他身上散发的是一种睿智思考的正能量,给人一种想要投身政治民生探索的冲动,这也是郁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在。”评委会本科生代表李凯说。“在最一般意义上,大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应传授学生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郁建兴做到了,而且这一种能力的传递具有魔力!
“其次,大学最大的目标在于追求真理。真理并非永恒不变,教师就必须传授学生求真能力、科学精神。”
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追求真理,郁建兴改革了课堂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也成为讲台的主人,引入主题报告、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建设课程网站、邀请国外学者开设讲坛等,为学生提供扩展性的知识资源;每年暑假,为学生争取各级政府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最后,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社会,因此,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郁建兴一直遵循着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训示,更培育了一大批不但具有深厚专业素养,更具备完善人格的优秀人才。
一个夙愿,培育公共精神
“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郁建兴推崇的竺可桢“育人”理想
原本就不大的办公室被各种书挤得愈发得小,可书架上一块小匾仍然被摆在了最显眼处。
“这是我从孙中山故乡请来的梦想与训示!”那是什么?是源出《礼记》的“天下为公”四个字!更是在郁建兴心中涌动多年的“育人梦”,而勾勒这个梦想的笔端,早在8年前就开始促动……2004年,郁建兴参与创办了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班,每年从非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中选拔40到60名学生,通过大三、大四两年培养,致力于促进学生掌握公共部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促使他们学习公共政策分析的必要实务技能,加深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面临挑战的全面认识,从而成为促进社会积极改变的中坚力量。
郁建兴长期担任该班责任教授,连续9年主讲《政治学》课程。“强化班的设立,正是致力于探索基于公共精神塑造的本科教学模式。”郁建兴动情地说道。
梦想的羽翼开始丰满起来了,已经招收了9届学员的强化班。这些学员推动了诸如资助贫困学生“麦田计划”的实施,建立了旨在促进中美交流的FACES-ZJU等。强化班更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毕业生,成为浙江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采访末,郁建兴告诉记者,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夙愿:“设立浙江大学公忠坚毅学生发展基金,或许这一次活动就能推动我的这个心愿。”“获得心平奖教金是对我前二十年教学的肯定,获得这个奖,我很兴奋,更多的是惶恐。这几天,我很多次扪心自问:我担待得起这个奖吗?”
站在舞台上的郁建兴捧着奖牌和鲜花,仿佛重走了过去的二十年,他看着全场的师生,说道:“现在,我把我的答案报告给大家:我在浙大已经工作了20年,我打算继续奋斗20年,我将再用20年努力来配得上这个奖。我会珍惜这个巨大的荣誉,我会用好这笔很大的钱,回报学校,回报老师同学,追求真理,培育真人。”
(作者:学生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