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耿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教三十年,始终坚持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教学效果好,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并在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李伯耿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1987年11月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90年7月任副教授,1994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10年受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他自1987年从教的次年起,即担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必修课“高分子化学”的任课教师,并自2001年起任该课程的负责人。他以学生为本,积极将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践行研究型教学方法,着意将“传授知识”转型为“培养学识”,深受学生的欢迎;近五年四次获评为优秀。他根据高分子产品的特性和工科生的培养要求,提出了以分子结构定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主持建立了课程网站,编制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PPT课件、教辅材料和习题库等,深受校内外师生的欢迎,迄今课程网站已被访问74000余次。在他的带领下,该课程先后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5)”和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他的全课程授课录像深受校外同行师生的欢迎;受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邀请,举办了该课程的高校骨干教师研修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他还领导对该课程的配套实验进行了改革,以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开设了包含聚合反应、聚合物分离、产品结构表征和机械物理性能评价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综合型实验,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化学、化工和材料学科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工科高分子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获2008年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以他为带头人的工科高分子化学课程与实验教学团队于2009年入选浙江省教学团队。
他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主题,自2010年起,开设了校首批新生研讨课“资源加工与新物质创造”。积极探索启发点评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认知,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善于表达问题的能力以及渴望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受学生的欢迎和高度评价。课程自开设至今,连续七年均被评为优秀。
他自1993年起主讲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聚合反应工程“,在教学实践中突出该课程化工与高分子学科交叉、科学基础与工程实践结合的特点,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经历,深受学生的欢迎;除本专业学生外,还吸引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修课。自2011年对本课程开始学评教以来,总评价三次4.9/5,二次5/5。
他自1998年起主讲全院博士生学位课程“化工技术进展”,并自2008年起担任该课程的负责人。他针对化工学科涵盖面及应用范围广,但修课博士生普遍学科视野窄、学术洞察力弱,对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技术领悟力不强的现状,在自身不断完善授课内容与方法的同时,申报与组织实施了浙江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化工技术进展”建设项目,对该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除本人讲授外,分别从本院和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分室等单位中选聘了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为主的高水平教授为学生授课。课程内容兼顾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学科前沿、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原创性研究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着力使修课学生尽可能广泛地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和新兴技术,了解选题、破题与解题的科研工作思路,并将其与课程考核相结合,将以往读书报告式的考核改为立项论证式的考核,通过学生撰写的项目可研报告(或基金项目申请书)和答辩对他们进行评分,使修课学生的学科视野明显开阔、研究思路更为清晰、表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教改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分项和总体评分均从以前的4.7~4.8/5提高到4.9~5/5。以本课程改革与实践为标志的教学成果“以学科视野与学术洞察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化工博士生学位课程建设”获2016年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鉴于李伯耿教授在教书育人、教学教改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他多次获浙江大学教书育人的荣誉和奖励,并两次(1995,1999)获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及“宝钢优秀教师奖(2008)”、“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1)”和“浙江省省级优秀教师暨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2014)”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