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生涯自读研期间(1983年秋冬)讲授《感光材料》实验课开始,虽然工作才31年,但实际教龄可以算34年了。在教学方面的主要体会有:
1、主讲课程11门,3次负责核心大课
本人共讲授过12门课程(主讲11门),其中包括《物理光学》等3门核心必修大课。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在80年代是很新的课程。系里专门成立了教研小组安排课堂教学与实验,本人任副组长(当时本人才24岁太年轻,系里安排了一位老教师名义上负责)。通过不懈努力,课程取得了圆满成功。本人也因为教学质量优秀,经过学校教务处的听课、考评,于1989年获得浙江大学优秀教学奖。
《物理光学》《信息物理基础》是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物理光学曾高达5个学分,又是考研课的重中之重(07年前为唯一考研课,此后占考研内容的53%)。本人作为该课程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包括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学研讨、考前答疑,编写课件、教材,课程考试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卷、阅卷在内的所有工作。
2、无惧课难面广,勇于挑战新课
在本人主讲的11门课程中,有5门在当时是新开设的课程。印象比较深的有二门新课:
《信息物理基础》是根据光电信息专业发展提出来的新课程,范围覆盖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电动力学、光谱学等四门大课。根据光电系的学科特点,既要涵盖其中的光电相关部分,又不能太过于理论化。这就要求老师的知识面足够广,概括能力强,难度极大。系领导最终安排我开设该课程。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完成了教材的编写,课程如期展开。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评价也从开始的良好到后来的优秀,表明了课程的成功和对老师的认可。
《数码照相机》开设于1998年2月,为全国首次开设该课程。数码照相机进入市场是1997年,当时对数码照相机十分好奇,但知之甚少,文献资料非常缺乏。本人利用科研及行业资源,通过查阅国外文献、广告及评阅的论文,在1998年2月完成了讲义教材的编写,顺利开课,并利用科研经费购置了数码照相机,开设实验。教材、课程、实验开设均为全国首次。
3、备课认真细致,授课条理清晰
有学生在一篇报道中描述:“许多学长都反映说冯老师上课水平高、条理清楚,甚至有人说过听冯老师上《物理光学》这么高大上的核心课程不用预习就全部能听懂”。除了这令人欣喜的夸奖之外,学生对课程和本人的评分也非常高。下图是最近几年上课的学生评分截图,得分均接近满分5分。教授《物理光学》自2005年以来,除了二次良好(2006、07年因病调课较多)外均为优秀,多次排名第一。其他各门课程,考评均为优良。
4、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方面,最早一批采用PPT课件电脑上课,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课堂效率、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复习效果也得到提升。
提倡灵活教学,鼓励灵活学习。反对学生课后抄作业,作业计分不强调对错,而看重思路,在课堂上随机提问作业情况。随机课堂提问,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听课时集中注意力。考试题目灵活,不要求死背公式,甚至鼓励把公式印在试卷上,重点考核能力。进行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课堂翻转,鼓励学生互问、互答,提升教学效果,加深记忆,锻炼学生能力。
5、挽救迷茫学生,绝不轻言放弃
始终把“育人”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把挽救落后同学看做是“救人一命”。
王同学,在上《物理光学》课程时已经留了一级,且有大面积挂科,面临退学,其家长也非常着急,专程赶来陪读,并曾多次送礼,希望我放水让他通过这门课。本人严正拒收了礼物,并认真找该同学面谈,通过多次辅导、督促,最终该同学很好地完成了该门课程,取得卷面77分的好成绩。不是通过放水,而是通过真正的帮助,挽救了该同学。
冯同学是一位硕士生,本科期间成绩优秀,但进入研究生二年级后沉湎游戏,课题工作无法进入状态。但我们没有放弃。通过与他亲人、辅导老师、同学等一起长时间的耐心帮助、引导,他在延期三个月后最终完成了硕士阶段的全部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课题成果。目前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出色。
朱同学与王同学类似,学院党委指派我作为结对联系人。该同学性格内向,一般有疑问也不敢问老师和同学,大面积挂科。本人通过多次上课提问,督促其上课认真听讲,并耐心答疑解惑,使其在该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内向,渐渐地开朗了起来。
6、科研与教学结合,求是与创新并重
把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的结合。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融入教材;把教学内容延伸思路并用于科研实验。例如:
将物理光学的孔径衍射与图像处理结合,构思了一个863项目;
利用物理光学中提到的全反射临界角反射特性,让学生设计了一种对焦装置;
《信息物理基础》比较理论化,为了使之更有吸引力,结合了很多科研应用实例,如光电器件、电磁屏蔽、电视信号发射等等;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结合了本实验室的诸多测试仪器;
《数码照相机》,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行业资源和科研经费的支持。
其他事迹介绍
教学方面补充:
2011年,“光电系第二届我最喜爱的老师”;
2015年,光电系“最具魅力及亲和力的本系教师”和“最认真负责的本系教师” ;2015年“冯华君团队”获2015年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提名奖;
负责由“物理光学”、“电磁场理论”、“光谱技术与应用”、“颜色科学与技术”四门课程组成的教研大组,共11位老师,任组长;
2016年,作为唯一指导老师指导本科生光电学院柯薇、能源学院许印川、计算机学院郑传焜等同学,参加了2016年国际性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Interdisciplinary Contest in Modeling MCM/ICM),并荣获最高级别的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同时还被授予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奖(INFORMS Prize)。
教材方面:
《信息物理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数码摄影技术》浙江大学光电系,1998年2月
其他方面:
1996年 浙江大学优秀党员;
1997年 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
2009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4年“嫦娥降落相机光学系统”获浙江大学2013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2015年“探月三期地月合影双分辨相机技术”获2014年度浙江大学十大学术进展提名奖。
冯华君老师三十多年来兢兢业业一直坚守教学科研第一线,共主讲12门课程,包括考研课程物理光学、核心大课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理论难度很大的信息物理基础、全国第一次开设的数码照相机等,教学质量优秀,评价全部为优良,优秀率80%以上,多次获全院第一。他曾指导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带领的团队2015年获校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提名奖,个人获得优秀德育导师、优秀实习带队教师、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三育人先进等称号。
冯华君老师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善于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融入教材,使同学们对复杂枯燥的课程产生兴趣、融会贯通,甚至得到发挥拓展,同时,他用爱心教育落后学生,结对帮扶困难同学,挽救迷茫学生,绝不轻言放弃。在科研方面,冯华君老师参与国家航天工程建设,曾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浙江大学十大学术成果奖(2014年)和提名奖(2015年)。